作者|劉小土
編輯|李春晖
接連兩天,滿世界都是虐狗分享步步緊逼。現在小情侶秀恩愛的姿态有多急迫呢?這麼說吧,北京市民政局都啟動婚登高峰二級應急響應了。
嘴上再怎麼“絕情棄愛”,情感内容都是互聯網的永恒熱門。随着當代青年物理隔離之加強、戀愛能力之下降,脫單話題更是這幾年的重中之重。視頻網站的戀綜、相親綜不斷頓兒;豆瓣、知乎、小紅書的癡男怨女不打烊;刷刷B站,求偶熱搜、直播相親更是一波接一波。
這廂滿園春色,那廂鐵樹無花。眼看2022進度條過半,脫單仍是無數空巢青年無法跨越的KPI。他們努力求偶,流連于親戚朋友、相親公園、社交軟件……卻依舊未能完成大業。
當社交狂魔把任何軟件、産品都用成了相親神器,母單永遠在哀嚎“國家何時分配對象”“親戚朋友不夠給力”“工作生活圈子太窄”。聽硬糖君一句勸,在互聯網無遠弗屆的今天,音樂軟件、社區論壇、甚至是電商網站,都可以充當大型線上相親角。
而且,據硬糖君在豆瓣、小紅書、B站等平台的長期觀察,在碾壓地緣、親緣後,趣緣脫單再次進化出新形态和新玩法。今天,硬糖君就來一場“趣緣脫單”的包教包會。
我在這裡脫單如果你真相信年輕人嘴裡的“智者不入愛河”“一直單身一直爽”等爆梗,那就太單純了。
他們無法掩藏的強烈情感需求,早已明明白白寫在各種社交報告、内容數據裡。去年婚戀網站發布的《單身人群調研報告》表明,有效樣本裡近七成的對象渴望得到“甜甜的戀愛”,且在不斷努力嘗試脫單。
B站發出的《青年戀愛白皮書》則顯示,2021年B站脫單向視頻播放量高達7億次,戀愛技巧相關視頻播放量破億。無論是90後、95後還是00後,“想談戀愛”的樣本用戶占比都過半。
很顯然,想脫單和脫單難是當代青年普遍面對的情感困境。眼下,第一批00後都已達到法定婚育年齡,而反複的疫情又讓他們難以獲得足夠的線下社交機會,網絡求偶和情感内容順勢崛起。
以往,婚戀網站和社交産品是脫單的主陣地。前者模式任務明确、流程簡單,但很難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需要大量時間成本磨合。後者功能複雜、規則繁多,單用戶沒有相同行動主線,關系網并不穩固。
開放性過強,意味着用戶需要自己去創造“共識”,這個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因此,很多社交産品都在開發群聊、狼人殺、陪看電影等功能,正是希望通過營造内容、設置任務,幫用戶找到共同興趣。
年輕群體情感表達的方式豐富多變,在網易雲寫情書,在豆瓣發相親帖,在貼吧蓋征婚樓等等。社交産品的創新方向是對的,但構建生态不是朝夕之功,散點内容短時間恐怕無法承載用戶的現實需求。
事實上,交友是一種本能行為,本就有内驅力。我們會不自覺地向感興趣的人和事投去眼神,重點是如何捕捉到這些稍縱即逝的星光,且與合适對象圍繞此進行持續輸出。
于是,機會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内容社區。在豆瓣、知乎、B站、小紅書等平台,征友帖、征友視頻越來越常見,場面蔚為壯觀。
去年底,《B站的各位單身男同學聽好了》等視頻意外走紅,以千萬播放量掀起B站相親熱。到今年,大學生、博士生、打工人争相發出求偶視頻,紛紛表示想要在此覓得良緣,找到靈魂歸屬。
要說網絡征友早不新鮮,值得注意的是這股内容社區相親熱産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這些作品和評論背後,折射的正是年輕群體婚戀需求的轉變和分化。
一百種相親新招式很多母單努力相親,最終卻是白忙活一場,原因通常在于需求錯配和行為錯配。
就說内容社區脫單,聽着似乎特别簡單,但如果你真簡單粗暴理解成去豆瓣發帖、小紅書寫筆記、抑或是B站投遞求偶視頻,結果可能很難如意。
究其原因,不同屬性的内容生态,孕育出的是各有差異的社交模式。從豆瓣到小紅書、再到B站,每個平台對應着截然不同的脫單指南,靈活運用才能事半功倍。
豆瓣有大量婚戀相關小組,比如擁有3萬多成員的“母單互助組”就是個中佼佼者。翻閱衆多熱帖,你會發現網友講述的多是真實案例,期待在此解決“我一主動,對方就跑了”“沒錢怎麼戀愛”“如何解決戀愛羞恥”等現實難題。
可以說,辯論式戀愛是豆瓣脫單的突出特征。從暗自心動、勇敢示好,到确認關系、無奈分手,任何處理親密關系的話題都能讓人吵上幾百回合,既有據理力争的必要,也有制造焦慮的不必要。
誠然,親曆者們分享的故事很寶貴,但也隻能作為一個參考。過度以他人經驗指導自己生活,往往會身陷入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懼。不瞞各位,硬糖君光是看完那些條條框框,就已喪失向前邁步的勇氣。
小紅書營造的則是一種圍觀式戀愛,頗有圖文版“非誠勿擾”意味。 用
戶通過筆記介紹身高、年齡、學曆、工作等自身情況,常對星座、人格進行細分,而後清晰表明擇偶觀,公開尋找有眼緣、條件合适的目标對象。不再聚焦細節問題,轉而從興趣和價值層面尋找共振,比較符合年輕群體的戀愛習慣。
最初,用戶在小紅書寫相親筆記,還能從網友中肯評價裡,判斷自己單身的理由和努力方向。不過,眼下很多人借着征婚的由頭刻意炫耀自身條件來獲得優越感,使得事情慢慢變味。
上述兩大社區的情感内容,目前主要以圖文形式存在。相形之下,B站提供的視頻化内容更為直接,是年輕用戶當下主流的情感表達方式,提供的更是一種集體參與的體驗式戀愛。
在B站搜索“求偶”“相親”,你會看到刷不到底的相關作品,以及滿屏大寫的“松弛”。在B站刷屏一時的求偶視頻,求偶者多數沒怎麼發過視頻,但他們是B站的深度用戶,既求偶又玩梗,抛開最終結果不說,視頻本身就是在一種輕松氛圍裡進行社交。
當然,視頻化内容生态下交友的優勢不止于此。以傳統的圖文形式線上相親時,用戶容易活在台前的幻想裡,給自己和對方使用美化濾鏡,刻意或麻痹到忽略後台的貧瘠現實,且存在一定的風險。而脫離互聯網,回歸現實,他們發現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想象,親密關系會因這種落差感變得脆弱。
而B站以視頻呈現的内容很直接,它通過視聽影像這種最直觀的方式去展現個人的真實生活,一定程度降低了線上信息的遮蔽性,從而避免形成假性親密關系——傳統線上社交的通病。
硬糖君随手翻開UP主“喔是Liling”的求偶視頻,拍攝背景相當簡單,沒有拍攝技巧可言,台詞簡單利落,但絲毫不影響她交友的真誠。評論區裡,網友積極自薦、理論讨論、真心支持,極大增加着線上脫單的效率性。
值得一提的是,B站還有直播區、綜藝甚至知識區作為輔助,把B站打造成了一個相親角。B站直播區有專門的相親直播,男男女女在線交友,520還搞了專場,綜藝《90婚介所》今年升級成了年播綜藝,勢必把搞對象這個事情堅持到底,而知識區裡社會學學者沈奕斐的課程評論下,便常常冒出各種交友貼,熱度頗高。
你能感受到,B站相親氛圍日漸濃郁,視頻、直播等形式直接展露年輕人的真實狀态,綜藝則是他們觀察他者、了解自我的窗口。 年輕人流連于各個内容社區,滿足戀愛社交需求,而現在隻有最會玩的平台,才能留住做多的年輕人。
戀愛是養成的值得探讨的問題也出現了,為什麼年輕人會選擇在内容社區裡找對象?
母胎單身、不婚主義、社恐患者等熱門标簽,勾勒出年輕人不敢愛、不想愛、不會愛的畫像。但不知何時開始,這些标簽不再是個人選擇,反而成了禁锢自我的綁帶。我們現在看到正處于漫長空窗期的單身朋友,極易自動聯想到單身主義、不婚一族。
長此以往,這種心理暗示也會削弱我們對愛的判斷力和感知力。事實上,很多年輕人脫單困難是被動結果,他們既無法走出原有社交圈子,認識更多感興趣的新朋友,也不懂如何去跟陌生人構建共同話題,将關系往前推進一步。
說實話,互聯網生活如此發達的今天,打開社交圈子真不是啥難事兒。硬糖君以死宅聞名高碑店,但并不影響我在豆瓣、微博、小紅書結交奇怪朋友。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裡說,人們缺乏的不是愛的對象,而是愛的能力。愛是内心裡生長出來的花,而不是俘獲獵物的網。
硬糖君深以為然。心動可能瞬間發生,但戀愛必須循序漸進。可現實是,年輕群體越來越缺乏耐心,過于迷信某種篩選方式和速成攻略,導緻戀愛節奏普遍失控。
比起享受過程,他們往往更在意甚至隻在意結果。看一部情感劇,他們見不得主角慢慢來,隻想快進撒糖。追一檔戀愛綜藝,他們等不及嘉賓糾結拉扯,總在追問何時确認關系。
然而,好的戀愛是養成模式的,講究時機和興緻。喚醒、塑造、糾偏都必不可少,也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這正是年輕人的相親主戰場,從社交産品遷徙到興趣産品,再轉移至内容社區的核心原因。
簡言之,陣地變化背後是情感的養成和深化。
社交産品擁有功能性,但缺乏内容血肉,難以凝聚情感共識。興趣産品聚焦某種文化、某種審美,但内容廣度不足,難以充分制造話題。比起這兩者,内容社區對群體戀愛觀的養成更持久、更強烈。
以小紅書為例,除那些簡單粗暴的相親筆記外,年輕朋友還會發約飯、約拍、約遊戲等更細分内容,借此反複尋找不同的興趣好友,再從裡面篩選出相處舒服的戀愛對象。
B站被調侃生成了相親區,是因為社區内不斷養成的濃郁戀愛氛圍。B站可以承載年輕一代尋找愛情的任何方式。你可以發視頻求偶,在評論區相親,或是去直播間征婚。一百種脫單姿勢,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甚至于,B站UP們,給廣大新手年輕人提供觀察愛情的建議。站内情侶UP主如寶劍嫂魚哥、nya醬威哥等CP人氣居高不下。
從圍觀戀愛到體驗戀愛,讓人在養成成熟的婚戀觀之後,再輕松踏上尋緣之路,内容社區簡直替單身青年操碎心。看完年輕網友千奇百怪的脫單故事,硬糖君下一步就是大膽實踐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