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搜狐文化第10期狐狸筆記
随着動畫電影《哪吒》的爆火,不少觀衆重拾對動畫的回憶。如今我們走進電影院或者打開手機,瞬間就可能被海量的動畫淹沒,但對于20年前的孩子來說,卻有着“一片難求”的奢望。那是一個全民熒屏的時代,也是中國電視譯制動畫片的黃金年代。
那些年總是要等到看完動畫片,才知道功課隻做了一點點;那些年每天守在電視前的我,還是個愛做夢的少年,男孩們夢想用英雄的方式拯救世界,女孩們希望闖進住着公主的童話,那是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是中國人空前絕後的集體共鳴。90後、80後、70後,還記得陪你一起長大的動畫片嗎?本期狐狸筆記,跟着關中阿福,找回屬于我們的“童話往事”。
關中阿福:童話往事工作室主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動漫遊戲專業委員會理事,《童話往事:中國譯制動畫片(1979-1987)》《童話往事:中國譯制動畫片(1988-1992)》總撰稿。
以下為關中阿福口述,由搜狐文化整理:
八年磨一劍:中國譯制動畫片“編年史”1978-2000年是中國的熒屏時代,這是中國人最美好的一段回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影視劇、春晚,甚至也包括以美影廠為主的老動畫片,都有過回顧與盤點,唯獨70後、80後的海外動畫片追看潮,從來沒有人系統的回顧過。
最初,這件事隻是作為我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去國家圖書館查查當年的報載資料,然後和朋友們把這些收獲發表在網絡上,寫成一篇篇的博客,沒想到後來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最終促成了這場長達八年的創作曆程。
關中阿福、羅星海 《童話往事:中國譯制動畫片》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7年10月
《童話往事》從主線上來說,是嚴格按當年動畫片引進播出的時間順序來收錄與排序的,相當于“編年史”。從單篇文章來說,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該片在原産國誕生制作發展的過程,如何引進國内并進行譯制的,播出後引起了什麼樣的反響。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我們都是采用的最笨的辦法。
首先,自己或請朋友到全國的二十多家圖書館去查當年的電視報,上面有每部作品的精準播出時間。
電視台儲存的珍貴錄像帶資料
其次,自己或請朋友去國家音像資料館、上海音像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廣州電視台等,以及十多家電視台去調取當年的錄像帶資料,主要是通過片頭片尾的字幕搞清參與引進譯制這些作品的電視工作者和配音演員的情況。
再次,自己或朋友對相關的曆史見證者和親曆人進行見面、書面、電話的采訪,并向前輩們借取借閱當年的照片、物件等。
中國譯制動畫片資料
最後,到這些作品的原産地去采購一些原版的圖文或音像制品,搜集整理資料。
我們的主創團隊是四位,我負責統籌整個項目,主筆撰寫和修改文字,采訪相關人員等;羅星海老師主筆撰寫文字,搜集整理海外的相關資料,包括圖片與文字;李翔老師負責書整體的裝幀設計、内頁的排版美化,特别是兩卷書的大幅插畫都是他完全手繪的;林翔老師負責各類視頻的整理、研究,部分文章的撰寫,以及部分插圖的創作以及修補。
驚喜與遺憾并行:不能遺忘的幕後英雄驚喜實在太多!比如居然能采訪到心心念念的李真惠老師。
李真惠老師和《阿童木》
她是當年《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譯制導演和主配。而且一采訪就是四次,從而為我們打開了采訪的大門,後面的130多位老師的采訪,其實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聰明的一休》配音演員合影
為《非凡的希瑞公主》一片中“希瑞公主”配音的鄭建初老師
為《布雷斯塔警長》一片中“變形馬”配音的胡連華老師
為《國王與小鳥》一片配音的上譯老師們
困難的事也挺多的。很多圖書館在新建翻修,老館就封閉了,好多報紙都沒辦法查,有的一等就是兩三年。很多老師,想采訪但始終找不到,非常讓人着急。比如為《恐龍特急克塞号》中女一号阿爾塔夏配音的賈珊老師,她去日本二十多年了,我花了兩年時間才找到她。
如今的賈珊老師
遺憾的事也不少。有些老師我們想采訪時已經去世多年了。有的老師接受了我們的采訪,但卻沒有等到書出的那一天就去世了,比如為《堂吉诃德》一片中男一号堂吉诃德配音的王玉立老師,他也是八六版《西遊記》中托塔李天王的扮演者。王老師當時不僅欣然接受采訪,他還把珍藏多年的當年配這部片子的照片也給了我們,上面還有楊绛先生的身影,她是這部片子的文學顧問。
《堂吉诃德》部分譯制人員在北京電視制片廠的合影:後排左一為王玉立,前排右三為楊绛
有一部動畫片叫《小婦人》,是根據美國同名經典小說改編的。上世紀80年代後期由廣東電視台引進,後在全國播放。但非常可惜,我們至今都沒找到這部片子的錄像帶下落,至今是謎。所以在書中,關于這部作品的譯制情況也是語焉不詳。至今,我們仍不得而知。全書的正篇就這一篇的總結有欠缺,因為資料不全,甚為遺憾。
熒屏時代:中國人空前絕後的集體共鳴因為當時的娛樂生活相對單調,電視業也不是很發達,幾乎每家都收的是三個頻道(央視-省台-市台),全國觀衆看的内容幾乎一模一樣,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前。所以,這可以說是中國人空前絕後的集體共鳴。
1979-1992年間中國譯制動畫片形象合集(部分)
比如,有很多詞彙都是通過動畫片才知道的。《變形金剛》裡的“氖射線”,《麥克瑞一号》裡的“遠距離傳真”,《恐龍特急克塞号》裡的“白垩紀”“蛇頸龍”。
還有一些曆史著名人物、一些重要的發明發現,比如照相的原理,青黴素是怎麼發現的,都是從這些動畫片裡看來的。
我們那時候不像現在的孩子,接觸知識的渠道太多了。他們很難說清,哪個詞彙、哪個知識點是怎麼獲得的,而且即使記得,可能也不會是一種集體回憶。
還有一類回憶是關于觀看動畫片過程的集體記憶。
比如90年世界杯,半夜中場休息,當時基本上所有的台都沒有圖像了,隻有中央二台還在傳播新疆台的節目。當時正在放維吾爾語版的《宇宙的巨人希曼》,非常有趣。
《宇宙的巨人希曼》
又比如,1992年3月22日下午6點多,中國第一次現場直播澳星發射,結果這第一次發射就失利了,火箭沒起來。
發射失敗的“澳星”衛星
當時我們作為孩子,不僅不沮喪,還有點“幸災樂禍”,因為當時原本央視是要放《貓和老鼠》的,因為轉播射澳星發射,所以沒有放這部動畫片,很讓小朋友們惱火。現在想想,也挺可笑的。
《貓和老鼠》
從譯制動畫的“走進來”看國産動畫的“走出去”美國和日本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兩個動畫大國,但你細研究他們的發展曆程,你會發現,他們的原創建立在大量的兼收并蓄,以及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我們不能總說要搞民族動畫,刻意追求所謂的獨立性和原創性,其實這就是形而上學,閉門造車了。在全球一體化和國際分工協作的大背景下,走開放式合作之路,從各國各民族的文化遺産與最新成果中大膽的汲取營養與靈感,是非常必要的。
手冢治蟲童年受萬籁鳴《鐵扇公主》的影響走上動漫創作之路
研究這些海外老動畫作品、動畫人、動畫公司,不僅讓人感歎,真的是沒有誰能随随便便成功。這些表面上給我們光鮮亮麗的動畫制作人和制作機構,都經曆過無數次的失敗,甚至賠上身家性命,才有了那可能隻是瞬間的高光時刻。這些都需要時間,所以我們的本土公司得有耐心,得慢慢來,大膽地走出去。
希望國産動畫真正能樹立起品牌意識,這話說起來空,但其實有很多細節,我們至今都做得不好。比如作品片名的藝術化、商标化處理,比如片中主角或團隊的标簽标志的符号化設計,這些方面我們的視覺設計和營銷意識還比較弱,隻想喊一聲加油!
不忘初心,恢複當年的純真與快樂吧在如繁星一般的中國譯制動畫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兒時最喜歡的那部,如果讓我來挑選,我可能會選以下幾部:
1、《鐵臂阿童木》(第一部長篇譯制動畫片)
2、《聰明的一休》(地方台第一部長篇譯制動畫片)
3、《小不點》(小學生配音的經典之作)
4、《米老鼠和唐老鴨》(譯制動畫片的裡程碑之作,董浩和李揚老師的配音絕了)
5、《小飛龍》(台灣地區的經典配音之作)
6、《太空堡壘》(成人向科幻史詩風格動畫,譯制動畫片配音的巅峰之作)
7、《天空戰記》(香港地區的經典配音之作,罕見)
除了已經出版的《童話往事:中國譯制動畫片(1979-1992)》,我們還完成了《變形金剛》引進中國三十周年的《變形金剛·時代》一書;目前還有兩部即将出版的《希曼與希瑞經典動畫之旅》和《忍者神龜視覺進化史》;接下來,我們還在籌劃《克塞号引進中國三十周年》《特種部隊玩具大百科》《機器引進中國三十周年》等新書及衍生品。
下一階段的出版計劃
對這套書和我們未來所做的内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們的公衆号 “70後80後的童話往事”。
最後,給還在看動畫片的大朋友們送上一句話吧——不忘初心,恢複當年作為小觀衆觀看動畫片的那種純真與快樂的心态與心境吧!
圖片來源:蹦迪班長
(文 / 關中阿福,編 / 俎燚楠,審 / 任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