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講解徽商

講解徽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03:31:22

講解徽商?杜君立作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傳統商幫之一,徽商在鹽、典當、茶葉、木材等領域縱橫天下,占有重要的地位與其他傳統商幫不同的是,徽商十分注重教育,他們的行為作風基本擺脫了底層農民的色彩,體現出精英化的士大夫情結,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講解徽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講解徽商(富可敵國說徽商)1

講解徽商

杜君立

作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傳統商幫之一,徽商在鹽、典當、茶葉、木材等領域縱橫天下,占有重要的地位。與其他傳統商幫不同的是,徽商十分注重教育,他們的行為作風基本擺脫了底層農民的色彩,體現出精英化的士大夫情結。

明萬曆年間有書記載:“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即推山右。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镪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新安即徽州,山右即山西,意思是說,最富有的當數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晉商。

清朝國力最為強盛之時是乾隆時代,當時國庫存銀高達7000多萬兩,以國為家的乾隆皇帝卻感歎說:“富哉商乎,朕不及也!”他所說的“商”就是徽商。明清兩代,徽商主要依靠茶和鹽的壟斷性經營,積累了大量财富,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傳統商幫。

徽商,指出自徽州的商人集團。

徽州地處“吳頭楚尾”,這裡山高林密,人口稀少,發展一直較為滞後。晉末、唐末和宋末,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和中原戰亂先後引發了三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北方難民為躲避戰亂而大量遷入徽州,這裡才開始繁榮起來。

徽州地形多山,“其地險狹而不夷,其土驿剛而不化”,适合耕種的土地極少,所謂“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為了多一些土地,人們不得不在山上開墾梯田,山勢陡峭,即使十數級梯田,加起來也不夠一畝。這種石頭縫裡求生存的農耕條件非常艱辛,遠非平原地區的人們所能想象。窮則思變,徽州人不得不另尋出路。“吾徽居萬山環繞中,川谷崎岖,峰巒俺映,山多地少。遇山川平衍處,人民即聚居之。以入口孳乳故,徽地所産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經商之事業以起。”用顧炎武的話說,“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

“人人皆欲有生,人人不可無賈矣。”人地矛盾的壓力之下,經商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據說在徽州成人男子中,有超過七成的人以經商為生。徽商因此而聞名天下。

“丈夫志四方,不辭萬裡遊。”按照徽州當地的風俗,一般男孩子從十幾歲就要跟着長輩外出,從夥計開始,學着做生意。如果學徒期未滿就回家,或者生意蝕本空手而歸,都會被家鄉人看不起。所以,從一開始,徽州人就有一種破釜沉舟的意志,他們背井離鄉,别妻離子,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為了生意,兢兢業業,不遺餘力,不成功便成仁。

徽州人“詭而海島,罕而沙漠,足迹幾半宇内”,胡适先生因此把徽商稱為“徽駱駝”。對經商這種執念,徽商比之于晉商和陝商,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時候他們數年才能回家小住一次,大多數人都要等到年老體衰,才回家養老,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黑發出門白發歸。一首新安竹枝詞寫道——

健婦持家身作客,

黑頭直到白頭回。

兒孫長大不相識,

反問老翁何處來。

無徽不當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商人屬于“四民”之末。徽州人從思想觀念上颠覆了這一偏見,宣揚“士、農、工、商皆為本業”,“士商異術而同志”,“四民異業而同道”。在徽州人看來,“讀書貴矣,但農、工、商、賈各專一業,便非不肖子孫”。保留至今的徽州黟縣西遞村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這裡就有一副著名的楹聯:

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常言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徽州人經商,也離不開其天然的地理優勢,猶以“鹽、典、茶、木為最著”。徽州有豐富的茶葉和木(竹)材資源,特别是明清時期,茶葉不僅是中國人的必需品,而且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出口到全世界的重要商品,徽州商人因此迅速壯大,商業網絡甚至延伸到國外。與茶葉類似,鹽也是徽商得以縱橫天下的核心商品,和晉商陝商一樣,徽商因茶鹽而起。

明朝初年,以“開中法”解決軍需,“召商輸糧而與之鹽”,一批徽州商人成為鹽商。弘治時期,開中制改折色制,兩淮和江浙地區成為鹽業貿易的中心,徽商近水樓台先得月,逐漸取代山陝商人,執中國鹽業之牛耳。因為鹽業屬于明清兩代政府的财政支柱,實行官督商銷的壟斷政策,徽州商人依靠官商身份,獲得了高額壟斷利潤,積累了大量财富。明朝時期,就不乏百萬級的富商,歙縣鹽商“以鹽筴祭酒(總商)而甲天下者,初則黃氏,後則汪氏、吳氏,相遞而起,皆以數十萬以汰百萬者”。入清之後,徽州鹽商的資本更是發展到了千萬級别。徽商汪福光手下僅運鹽船就上千艘,所銷之鹽占淮鹽之半。

在某種程度上,與其說揚州因鹽而興,不如說是因徽商而興。揚州從事鹽業的徽商掌握着超過4000萬兩銀子的資本,真正是富可敵國。有人甚至這樣說:“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揚州蓋徽商殖民地也。”

典當業作為古代中國的民間銀行機構,在傳統商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兩代,徽商在典當業實力非凡,乃至有“無徽不當”之說。不像其他大宗商品交易,經營當鋪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徽州休甯人便長于此道——“治典者亦惟休(甯)稱能。凡典肆無不有休(甯)人者,以專業易精也。”

除過茶、鹽、木、典,徽州商人在糧食、棉布、絲綢、土漆等方面也極其活躍,特别是筆墨紙硯——即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俗稱“文房四寶”,徽州人幾乎擁有壟斷性的地位。在餐飲、旅店、藥材、雜貨、出版、漁業等方面,也不乏徽商的身影。

分家不分店

清代有一部筆記體小說中,講述了兩個徽州商人靠一文錢起家的故事:

兩位安徽商人到蘇州經商,遇到災禍,淪落為乞丐。晚上二人栖身在破舊的古廟,甲唉聲歎氣,感歎如今一文不名。乙從身上摸出一文錢,說還有一文錢呢。二人破涕為笑,想來想去,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用這一文錢買了一些面粉,調成漿糊,然後用撿來的雞鴨羽毛、破紙竹片,做了許多玩具,在集市上賣給婦人小孩,結果賺了幾千文。後來做了兩年玩具生意,竟也積攢一筆不小的資産。他們在蘇州城開了一家大商鋪,名字就叫“一文錢”。

實際上,無論是哪種生意,都需要大量的資本,特别是鹽和茶,更是如此。在清代兩淮鹽場,經銷一綱鹽,往往需要2000多萬兩本銀。如果經營茶葉,就要在茶葉采摘之前先付茶農定金,繳付稅款,再加上茶葉的采摘、加工、包裝和長途運輸,沒有巨額資金更是不行。

徽商的這些資本金一般都是來自宗族範圍内的借貸。因為借貸發生在同鄉同族内部,所以一般利息較低,甚至無息,這使得徽商能夠以較低的資金成本獲取最大的商業利潤,從而發家緻富。

作為傳統商幫,徽商與陝商和晉商一樣,都有濃厚的宗族文化色彩。山陝商人建設了大量的山陝會館,供奉着關公;徽商也修建了許多會館,供奉的是朱熹。徽商完全是依靠血緣和地緣關系形成一個非常牢固和信任的商業共同體,在組織内部休戚與共,齊心合力,形成極強的競争力,“挈其親戚知交而與共事,以故一家得業,不獨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數十家數家,其人亦皆終歲客居于外,而家居亦無幾焉”。

很多經濟史學家在談起古代中國未能出現資本主義時,常常将矛頭指向中國的分家傳統。西方觀念中,一般由長子繼承家産,中國則由多子平分,這導緻财富分散化,難以形成大的資本。實際上,徽商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許多不同的行業中,常常以合資經營的方式,保證了資本的完整性。如歙縣鹽商鮑志桐與家居仰山的堂兄合資經營,10年時間積累上萬資産。

徽州人通常是“分家不分店”,非商業性的一般田産和房屋可以分,但店鋪與公田不能分,這一方面避免了資本的分散,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宗族的凝聚力。每個人名下的資本以股份形式投入經營,資本擁有者以投資者身份獲得相應股份和分紅,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還值得一提的是,家族中人還可将自己的閑散資金作為“附本”投入,在獲得商業回報的同時,也擴大了經營資金的來源。

無徽不成鎮

徽州人大多是南遷的中原士族後代,在長期的戰亂和遷移中,宗族文化得到了極度的強化,再加上程朱理學的影響,徽商非常注重宗族傳統和儒家文化。這是農民色彩強烈的山陝商人所無以比拟的。

徽州人一般都聚族而居,經商也是一種全族行為,因此商業組織往往是家族性的,舉族上下成百上千人,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長,構成一個牢固嚴密的商業團體。對徽商來說,他們不僅修建會館,更喜歡修建宗族祠堂,将族譜和祭祖看得特别重。歙縣汪氏家族《汪氏譜乘》開篇寫道:“吾汪氏支派,散衍天下,其由歙僑于揚,業鹵兩淮者則尤甚焉。居揚族人,不能歲返故裡,以修禴祀之典,于是建有公祠。凡值春露秋霜之候,令族姓陳俎豆、薦時食,而又每歲分派族人專司其事。數十年來,人物既盛,而禮文器具未嘗稍弛。”

徽商一生漂泊,就是為了一朝發迹,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對徽商來說,宗族是其生存的根本,不僅資金和人才來自宗族,而且其管理和文化也完全來自宗法傳統。可以說,沒有強大的宗族文化,就不可能有徽商。

徽商不同于陝商和晉商,他們更注重儒家教育,賈而好儒,“賈者力生,儒者力學”。經商是為了生存,尊儒才能上進,所謂“賈為厚利,儒為名高”,或者說是張賈以獲利,張儒以求名。與北方的山陝相比,徽州的教育水平在明清時期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家族重視,商人資助,延請名師,建設各種學堂試館,從而人才輩出,有“連科三殿撰,十裡四翰林”之說。明清時,徽州五縣就出了2018名進士。中國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胡适就出身徽商家庭。

古代中國是“學而優則仕”,“官(士)”為四民之首,“商”為四民之末,有這些徽州子弟擔任高官,徽商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政治話語權,他們的商業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如徽商世家出身的徐承宣官工科掌印給事中時,“揚州五塘關政滋弊,承宣謂此關外之關,稅外之稅也。慷慨力陳,一方賴之”。與喜歡買虛職官銜的山陝商人相比,徽商對“官”與“商”的結合更加緊密,他們的行為作風,因此基本擺脫了底層農民的色彩,體現出精英化的士大夫情結。

徽商随着生意的發展而散落各地,但仍保留着宗族這個牢固的紐帶。徽州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會因商業而繁榮起來,因此便有了“無徽不成鎮”之說。胡适先生說:“徽州人正如英倫三島上的蘇格蘭人一樣,四出經商,足迹遍于全國。最初都以小本經營起家,而逐漸發财緻富,以至于在全國各地落戶定居。因此你如在各地旅行,你總可以發現許多人的原籍都是徽州的。例如姓汪的和姓程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他如葉、潘、胡、俞、餘、姚諸姓,也大半是源出徽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