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導讀:這首詩是《國風·召南》中的一篇,作者由天上的星宿聯想到自己的命運,從而發出對命運不公的呐喊,反應了最原始的追求公平的意識。
嘒:光亮微弱的樣子。
三五:參照第二章節的“維參與昴”,可以知道這裡應該也是指的參星與昂星。
肅肅:疾行的樣子。
宵:與夙夜相呼應,指整晚上。
征:行。
寔: “實”的異體字。
抱: 古“抛”字。
衾:被子。
裯:被單。
猶: 如,同。
參:通“叁”,參星由3顆亮度和間距相等的星星排成一條直線組成。在西方屬于獵戶座,是獵戶的“腰帶”。
昴:古代稱昴為“留”,有簇擁、團聚之意。昂星團由很多顆星星聚集而成,古時肉眼可見隻有五顆。故也跟參星一起稱為“三五”。昴星團在西方屬于金牛座,是金牛的“牛角”。
在中國古代,人們大都以星辰的位置來判定時節、方位、占蔔吉兇等。而參星和昂星便是古人最早認識并加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兩個星宿。
西周初年黃河流域,參星于每年秋分的初昏緩緩升起,春分後隐沒,農曆歲末時則位于南天正中附近。
除夕之夜舉目南望,此時參星正好位于正南方天空的最高處,這就是民諺所說的“三星高照,新年來到”。民間稱這三星為福、祿、壽三星,蘊含着“幸福美滿、吉祥富貴、健康長壽”的美好祝福。實際上參星并不是真正的福祿壽三星,但古時占星術一直為官方壟斷,民間百姓的天文知識有限,以訛傳訛,就将這參宿中間的三星當成了福祿壽三星,至于真正的福祿壽三星是哪三顆星這裡暫且不作過多解釋,以後另作解說。
參星之所以如此重要,還在于可以參照它的位置找到其他星體。順着參星的連線向東南方延伸,我們能找到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而在相反的方向,我們就能發現美麗的昴星團。
昂星團屬于白虎七宿第四宿昂宿中的九個星官之一,平時肉眼可見的亮星有六到七顆(上古時代最開始人們隻發現了五顆,故有昴宿之精轉化為五老的傳說)。但它實際上是一個有着四五百顆星的疏散星團,除了可被肉眼觀測到的六七顆外,其他成員都被星雲纏裹而星光黯淡,朦朦胧胧。
《尚書·堯典》中記載“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短就是日落,仲冬就是冬至。意思是說如果日落的時候看到昴宿出現在南天正中,就表示到了冬至時節。
東南沿海的漁民用黎明前觀察昴星團在天空中的位置以确定方位和月份,有民諺曰:“六平、七斜、八倚、九傾、十落。”農曆六月黎明前,昴星團與東方海面相平,七月斜挂于東北天空,八月位于天頂正中,九月向西北方傾斜,十月落向西方海面。古時候還沒有發明指南針的時候,沿海的漁民出海幾乎都是依靠對星象的觀察來判定方位及時間。
古時用二十八星宿相配二十八禽,其中“昂宿”以雞相配,叫“昂日雞”。取“牡雞司晨”之意。《西遊記》中被請來收服蠍子精的“昂日星官”就是對應這個典故。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小詩:“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如果作者位于召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周邊位置,他在日落時候觀察參星和昂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參星當在秋分前後從東方升起,歲末也就是除夕前後到達南天正中。而昂星從農曆六月左右從東方升起,冬至前後到達南天正中。按照兩星辰的升落規律,這首詩當作于秋冬時節。
所以由此推測此詩應該是因公夤夜匆匆趕路的小吏擡頭看星象來估計時辰,一時由星及人,發出同人不同命的感慨之作。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文人還是農夫,幾乎人人都能随口吟誦出一些天文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識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學作品。在以後的作品中我将會不定期分享相關知識,歡迎大家一起探讨學習。
主要參考文獻:
1、《詩經》
2、《星空帝國:中國古代星宿揭秘》,作者:徐剛,王燕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