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是少數民族嗎?當然不是。但是,在桂西北的崇山峻嶺之中,生活着一群漢人,他們遠離城市,在這片以壯族、瑤族為主要人口的居住區,他們以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隐居于苦寒的高山之上,長期過着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很多朋友從桂西北回來,都和我說起他們所見過的高山漢的種種情形,言語之間充滿神秘與新奇。那時我還在浙江工作。來廣西定居之後,我一直對桂西北那片高山地區充滿無可遏止的向往,那裡有太多的鮮為人知的秘密,比如天坑地洞,比如神秘詭異的黑衣壯等等。
這裡原來就是百越民族,在一些邊遠地區仍存有許多奇異的風俗,與嶺南地區的衆多偏僻角落至今還藏有秘境一樣。但高山漢不一樣,因為他們是漢人,一群隻生活在高山上的漢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遷居到那些偏遠苦寒的高山之上呢?
于是,我去尋訪高山漢,想知道他們是誰,從何而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離開了漢人的主流社會,在少數民族地區漸行漸遠。
所謂桂西北,主要是百色地區的幾個偏遠的小縣,如淩雲、田林、西林和隆林等。去桂西北的路并不好走,山道盤旋而上,仿佛走進了一個奇異的國度,峰高谷深。那一天,我來到了田林縣的浪平鄉,遇到了一群非常奇特的漢人。
在浪平鄉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些從高山上下來趕集的漢人。
我之所以稱他們為漢人,是因為他們的服飾,與少數民族服飾迥異。那是一種似曾相識的風格,在哪見過呢?想起來了,這種服飾在一些古裝戲劇中才可以看到。所以,當那麼多的高山漢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我甚至誤以為有劇組在這裡拍一部漢人的古裝戲。
浪平鄉圩日的熱鬧,讓我有機會融入其中。在一棵大榕樹下,我認識了一個叫王從明的漢人。他正在榕樹下抽着竹筒水煙,每吸一口,竹筒裡就咕噜咕噜響。我從未見過這種奇怪的煙筒。我說老鄉,讓我也抽一口試試。就這樣,我和王從明攀談起來。
我問老王是不是高山漢。他說是啊,我就是漢人。老王告訴我,現在浪平鄉基本上都是高山漢。以前在高山上生活,現在很多人都搬到了山下的壩子上來住,壯族、瑤族也有不少人在這裡生活,但很容易分别。
老王告訴我,一般穿黑衣服的人,都是壯族人,他們以黑為美。在浪平鄉,雖然壯族人口相當少,但他們甚至看不上高山漢人。因為高山漢不會染布,隻能從商店裡買料子做衣服。
瑤族人呢,也能一眼就看出來。因為瑤族人的打扮是兩個極端。她們喜歡把頭上弄得很花哨,各種銀飾什麼的,有多少戴多少。可她們喜歡光腳闆。老王告訴我,走到街上,隻要看到有人穿布鞋,那必是高山漢無疑。漢人除了水田插秧,還要爬高山,不穿鞋肯定不行。
老王自豪地說,真是各花入各眼。壯族女人以黑為美,穿一身黑衣;瑤人以頭為美,銀光閃閃,卻是個赤腳大仙。還是我們高山漢的女人好看。
在熙攘往來的人群中,可以很鮮明地看到那些高山漢人女子。她們大多數都穿着天藍色的上衣,前面穿圍腰,上面用彩布鑲幾條花紋圖案,下面是黑布褲、大褲腳,方便勞動。她們完全是中原村姑的形象,線條簡明的衣裝,把她們襯托得輕盈而水靈。
關于高山漢和浪平這一帶的曆史,老王也說不出所以然來,隻是聽老輩講的傳說較多。
壯族和瑤族村民,是什麼時候,又是什麼原因從浪平壩遷移出去,現在已無可考。但從浪平壩留下的一些遺迹來看,可以确認這裡曾經是壯、瑤族百姓生活的地方。
在瑤族、漢族人來到浪平之前,這裡的土著是壯族人。這裡有個壯族“廣東寨”,規模很大,上百戶人家。為什麼壯族人會取名“廣東寨”,是因為這裡的商業曾經繁榮得像廣州一樣。
在岩科屯的上邊,還有盤王廟的遺址。盤王是瑤族人的圖騰,瑤人每年都要在二月份舉行“做盤王”活動,全村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盤王廟前唱盤王歌、跳黃泥鼓舞、宰豬、殺雞,以此祭祀盤王。此外,還有犀牛塘,這是一個關于瑤族人的神話。弄陽村的瑤山河,自岑王山半腰流出,一直有瑤族人于此居住生息。
但是,這片浪平山谷,現在基本上沒有了壯民瑤民。那麼,曆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壯、瑤百姓離開浪平呢?
由于沒有相關的文字記載,現在已無從得知壯、瑤百姓離開的确切原因。但是根據一些老年人口頭的傳說,很有可能是因為瘟疫而逃離。至今,在正央村的河對岸,還可以看到一些屋址和村落的遺址。附近的村民說,這裡曾住有六七十戶壯族人家,後來突發瘟疫,有的人家搬到了淩雲縣。
高山漢的由來,一直是個謎。老王一直聽長輩說,現在的高山漢,先輩是明末農民起義軍李定國的部隊,戰敗後流落到這裡,然後于此生息定居。李定國原是張獻忠手下的一員大将。李自成起義失敗後,李定國仍率殘部高舉義旗,以貴州興義作大本營,聯合當地少數民族,征戰于滇黔桂和兩湖地區。後李定國兵敗,士兵紛紛潰散,四處流落,其中一部分人來到了深山老林中的桂西北少數民族地區。
盡管桂西北山高谷深,條件艱苦,卻有着很強的隐蔽性,是躲避追殺、保存實力的理想之地
當時少數民族的統治者為土司,即地方酋長,俗稱土官。面對突然出現的這麼一支部隊,土官也不知道是哪一部分的,理所當然進行了對抗。經過一番抵擋,土官士兵哪裡是這些實戰經驗十分豐富的農民軍的對手。激戰後,農民軍悄無聲息地遷移到生存條件更為惡劣的高山叢林中。
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沒人來惹他們。除了下山購置生活用品,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在高山上過着怎樣一種生活。日久天長,鬥轉星移,這些高山上的漢人與漢族主體完全隔絕,又漸漸受當地少數民族的影響,在文化方面亦能互為吸收,從而成為一群特殊的漢人。他們從此遠離漢人,成為這樣一個保留了漢文化傳統的特殊族群。
高山漢人家的住房與建築,大緻與中原農村一般百姓的住宅無異。一般建在山腰上,大多數是三間兩廈,外圍用木闆裝修。
高山漢人的主食,一般以玉米為主。高山氣候特殊,這裡長出的玉米,與别處不同,有黏性,還有特殊的玉米香,被當地人稱為“高山玉米”。
高山漢人的主食,一般以玉米為主。高山氣候特殊,這裡長出的玉米,與别處不同,有黏性,還有特殊的玉米香,被當地人稱為“高山玉米”。
那天,我在浪平鄉高山漢人王從明的家中,圍着一隻火盆,和主人一直閑聊。老王特地煮了一鍋高山玉米粥讓我品嘗。當揭開鍋蓋的那一刻,滿屋子都是高山玉米特有的清香味,你根本想象不到,玉米竟會有如此濃香。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朱千華。攝影:梁漢昌。内容來自:《地道風物.廣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