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無忌 劉亮
在世界經濟面臨多重下行風險之際,今年中國如何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确保經濟平穩運行?中國要如何依靠共同奮鬥,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釋出不少專家型委員的“經濟之聲”。
劉世錦:“殺富濟貧”最後的結局隻能是共同貧窮談及共同富裕話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強調,殺富不一定就能濟貧,最終還隻會導緻共同貧窮。
劉世錦指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時間裡,一部分人是先富起來的,但在富起來的過程中,确實也帶動了經濟增長。盡管在此過程中,群體收入差距有所擴大,但這種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生産力的提升,并“做大蛋糕”。
劉世錦強調,要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有兩點關鍵:一是要重視要素環節的重要性,尤其人力資本;二是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比重,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
怎樣實現這一目标?他指出,最重要的就是幫助那些低收入階層,也即目前還低于中等收入群體标準之下的群體,提升自身人力資本,提升他們做大蛋糕的能力。同時,還要強調機會均等,為他們做大蛋糕創造條件。
“這部分人能力提升了,就能盡可能地增加他們就業的機會,讓他們去做大蛋糕。同時,他們做蛋糕的能力增加了,最後分蛋糕的時候自然也就分得多。”劉世錦說。
他還表示,推動共同富裕,還需要對分配制度進行改革。除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外,還有三次分配,即社會慈善公益力量。
但他強調,三次分配要堅持自願原則,不能搞“殺富濟貧”。一方面,“殺富”會打擊一部分通過自己創業緻富起來的人群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殺富”,對于低收入階層來講,長期其實也富不起來,最後的結局隻能是共同貧窮。
林毅夫:中國穩增長的關鍵在哪?今年的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帶來了一份“穩增長”相關的提案。
林毅夫表示,過去外國機構等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向來是偏低的,實際上中國的發展情況是高于其預測的,今年的情形可能也會這樣。
“比如: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預測中國今年的增速可能降至4.8%,我覺得就低了,今年中國完全有可能實現6%左右甚至6%以上的增長。”林毅夫說。
林毅夫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從何而來?
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有兩大優勢——“後來者優勢”和“換道超車優勢”。在他看來,不管國際形勢如何演變,中國隻要保持定力、對未來有信心,利用好這兩大優勢,經濟發展還是可以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相對較高的速度上的。
首先,作為一個處于追趕階段的國家,中國在一些傳統産業領域與世界前沿還有差距,可以繼續利用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創新的來源。這是“後來者優勢”,是中國發展很重要的空間所在。
另外,在新經濟領域,中國還有“換道超車優勢”。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特性是有很多新産品的研發周期很短:隻要12個月、18個月,産品就能叠代,它們的研發投入是以人力資本為主的,中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人力資本非常豐富,同時國内市場大、産業配套齊全。在這種短研發周期的新經濟領域,包括數字經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方面,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僅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而且,還具有其他發達國家沒有的優勢。
對于今年的經濟形勢,林毅夫表示,2020年,中國經濟受到疫情沖擊,增長率降低到2.3%,去年有反彈的部分。隻要提振信心,利用好有利的條件,“刨除反彈部分以後,今年的正常(經濟)增長,個人認為是完全有可能達到6%左右的”,林毅夫表示。
2022年,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關鍵在哪?
林毅夫指出,在經濟周期下滑時,中國在财政和貨币政策方面也有發力空間。
從财政政策來看,林毅夫指出,中國儲蓄率占到GDP的逾45%,民間的儲蓄多。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政府負債相對較低——現在中央和地方的負債加上地方投資平台等占GDP的比重不到60%,而其他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普遍超過100%。
而且,中國的政府負債跟其他國家不一樣,絕大多數是用來做投資的,是有資産的,如果把資産計算入内,中國的淨負債比現在的名義負債率還要低,所以仍有相當大的财政的空間。
此外,林毅夫指出,政府投資的領域也十分廣闊,比如在新型基礎設施、綠色能源、城市内部基礎設施、廉租房、城中村改造等多方面都有投資機會。
從貨币政策來看,林毅夫表示,貨币政策當然要審慎,但也要有一定的靈活性。随着經濟周期波動,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有下調的空間,此外,利率也有下調的空間。
總而言之,他認為,中國隻要利用好自己的增長空間和有利條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能夠克服挑戰,實現增長目标。
楊偉民:中國經濟有“四大韌性”“現在大家都在說中國經濟韌性強,但是這個經濟韌性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面對複雜多變的内外形勢,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8.1%,總量達到了114萬億元人民币。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北京接受采訪時強調,中國能取得如此成績主要源自中國經濟的“四大韌性”。
韌性一:制造業體系全。楊偉民指出,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8%,快于8.1%的經濟增長,其占GDP的比重也有所提高。在他看來,中國制造業的韌性在于中國制造業産業鍊門類齊全,制造能力和産業配套能力也很強。同時,從全球範圍内看,中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也顯著提升,高于歐美等地區。
韌性二:出口能力強。他指出,去年中國進出口規模連續跨了5萬億美元和6萬億美元兩大台階,這背後既展現了中國制造業能力的強大,也體現了中國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尤其中國的出口已不再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産品。
韌性三:民營經濟力量大。他表示,民營經濟在制造業和出口中的韌性更強。當前,民營經濟在外貿出口方面的比重不斷提高。“過去,中國出口總額‘半壁江山’要靠外資企業拉動,但現在已經被民營企業所取代。”
韌性四:數字經濟增速快。數據顯示,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占中國GDP比重已超過30%。據楊偉民介紹,當前,中國兩大數字産業正蓬勃發展:一是服務業中的信息技術服務業,其近兩年增速已遠快于服務業的增速;二是制造業中的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業,也維持高速增長态勢,它們都将助力中國經濟的發展。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陳昊星
責編:魏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