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繁榮何以維系?有人說,是多元的金融、傳媒、文化就業,高顔值的戶外交往空間和适合步行的街區,人口源源不斷;
巴黎的魅力為何獨特?有人說,是曆史文化街區 藝術體驗 購物休閑 高密度的“第三空間”讓這裡充滿層次感;
京都的活力為何曆久彌新?有人說,這裡有傳統文化與工藝的傳承,生活場景的延續,文化節慶與習俗的延傳;
……
持續激活城市活力,維持城市的繁榮,需要城市在歲月變遷中激發内生動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來建設和奮鬥。2020年12月31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成都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被一齊劃為第一方陣,屬于“均衡型高活力城市。”
《報告》借用“多維度聚類分析”及“差異化評估方法”為中國城市繁榮活動度作出科學性的評估,其中,重點選取了4個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21個其他省會城市和活力特色城市,共40個城市作為評估對象。與2019年的指标體系側重于對城市整體活力的分檔評估,注重從宏觀經濟、城市空間供給和政府治理等角度綜合分析城市的繁榮活力不同,2020年以人的分布與流動為表征,聚焦産業、交通、文化等城市活力關鍵因素,形成圍繞“人”的活力度評估框架。
“曆史長河裡的城市發展規律來看,經濟發達隻是城市繁榮的表現;回歸人本視角,人才是城市持續繁榮穩定的基石。”《報告》強調了此次評估标準。
而成都跻身第一方陣的成績,也從多項指标印證了這座城市發展的人本邏輯。
圖源:《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
人口吸引力強:帶動大量的資金流、信息流
在《報告》中,成都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被一齊劃為第一類城市,屬于“均衡型高活力城市”。這五個城市分處我國四大城鎮群,在交通與用地的協同性、城市産業與創新的多樣性、創意與社交的多元化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
雖然以人的分布與流動為表征,但《報告》并未着眼于城市的人口密度,而是看重短期人口吸引力對城市整體活力水平的拉動能力。因為短期人口流動往往帶動大量的資金流、信息流,伴随着貿易往來、技術擴散與知識傳播等行為。
也就是說,短期人口流動能給城市帶來一波流量紅利。
在40個城市中,成都的短期人口流動為何具有優勢?很顯然,這裡堪稱吃喝遊娛購的一個樞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來聽一場音樂會,來參加展會談商機簽訂單,來看一場高水平的國際體育賽事,成都總是以精彩紛呈的資源打造活力無限的場景,把遠方的客人留下來。
根據第三方數據,2020年中秋國慶假期,成都人氣榜排名全國第二,年輕遊客最關注的旅遊目的地城市排名全國第一,夜遊熱度排名全國第一,熱愛閱讀城市排名全國第一,電影票房排名全國第三。這大大印證了成都的人口吸引力憑借高度相關的短期人口吸引力與假期人口吸引力。
在成都舉辦的漢服節,人潮湧動
流量給成都帶來了什麼?成都在“三城三都”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文創、旅遊、賽事、音樂、美食、會展等多個領域呈現出深度融合的趨勢,對經濟拉動作用持續增強。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文創産業增加值達1459.8億元,同比增長24.5%;旅遊總收入4663.5億元,同比增長25.6%;體育産業總産值730億元,同比增長15.5%;餐飲收入1123.9億元,同比增長24.9%;音樂産業産值481.2億元,同比增長21%;會展業總收入1332.6億元,同比增長22%。
産業、交通、文化關聯性越強,人口總體吸引力越高
《報告》通過數據采集和分析揭開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産業、交通、文化三個維度指标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呈現出“紮堆”現象明顯——設施配套完善的功能混合區往往是活力表征和指标均高的地區。
這正印證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的觀點,城市已經不能通過職住分離的形式去吸引年輕人了,“他們要詩意的栖居,哪裡有高品質的生活就會選擇留在哪裡,”在李曉江看來,城市的活力必須是人、城、産的融合。
自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成都以“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重塑發展比較優勢,以産業功能區重塑産業經濟地理,越來越多的區域成長為産業興旺、交通便利、文化繁榮的地區,也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
黃傘巷的酒香、大川巷的畫展、猛追灣的美食,人們看到的是老成都味道回來了,背後是産業激活社區發展。城市更新激活了老城區的活力,讓煙火氣重回“中優”區域。各種快閃、漫展、畫展的創意活動百花齊放;成都更是常常因為美食、美景、綜藝、潮酷等原因常年霸占熱搜。
“城市更新應該體現在城市活力方面,人是體現城市活力的核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表示,從城市體檢工作總結的諸多方面來看,交通擁堵等問題影響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使老百姓對城市滿意度下降,而以人民為中心是建設宜居城市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顯示,路網密度、公交站點覆蓋率等交通設施指标與産業、創新要素關系緊密;特别是上海、廣州、成都、廈門等路網密度較高的城市成為小微企業高度聚集的典型城市。
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優化方案公示
僅僅看數量,成都的交通和商業聚集度都頗具優勢。成都的軌道交通運營裡程目前已經達到518公裡(不含有軌電車)。“十四五”末期,成都地鐵的運營及在建裡程數目标為850公裡以上。截至2020年,在成都落戶世界500強企業增至301家;新經濟活力指數、新職業人群規模居全國第3位。
一個創新之舉是,成都以軌道交通改變城市布局,TOD開發改變城市形态,從而形成疏密有緻的空間、宜居宜業的環境。日前,成都公布20個都市工業示範點位,被外界解讀為成都版“矽巷”。在産業社區和特色樓宇中孵化創新基因,這也将形成複合的功能效應。
圖源:《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
第三空間,是吸引人口的催化劑
廣泛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以茶館、咖啡館、博物館、街角圖書館和其它各類文化設施為主的“第三空間”是活力的觸媒,也是吸引人口的催化劑。
在《報告》中,成都的休閑消費屬于偏精神消費的指針型。
成都茶館多,自不必說。2020年,成都咖啡店數量達到驚人的4000 。最密集時,一天出現一家新店。同時,酒吧與夜店也星羅棋布,在成都夜晚的步行街上争奇鬥豔。在2020年,成都博物館和四川省建川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市的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總數增加到了17家……
第三空間的發達,反映的其實是基層治理的韌性。無論是佛羅倫薩的休閑廣場、維也納環城大街上的咖啡店,還是倫敦街角的小啤酒館,所有偉大的城市都擁有大量非正式公共聚會空間。《報告》指出,第三空間從城市角度談是一座城市文化品質的直接體現,也是創新活動的重要觸媒;從個體來講,第三空間是創立并維系“熟人社會”的關鍵紐帶。
圖源:《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更新所副所長範嗣斌認為,通過城市更新,人的活力可以給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挖掘存量和資源的潛力,提升城市治理的能力,進一步凸顯和展現城市的文化特色魅力。
而成都還在為一個更具文化包容度的城市努力。“十四五”時期,成都将大力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其中一項就是建設全齡友好包容型社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建議,要進一步關注城市和社區層面對于各類人群的關愛與便民服務,規劃設計應從注重宏大叙事轉向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結合兒童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安全的、便利的、有趣的空間,”他強調,規劃、建設、管理、監督是一個閉環,需要把宏觀和微觀打通,實現全鍊條、全過程貫通,這樣城市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吸引更多人口激發無限魅力。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