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揮動鞭兒響四方
百鳥齊飛翔
1952年,蒙古族作曲家美麗其格彈着自己的馬頭琴,望着一望無際的草原,創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對太陽的熱愛以及對馬兒,草和鳥的熱愛,非常質樸。
@doc.govt.nz
但如果你生活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部分島嶼上,你會對歌詞産生疑問,由于自然選擇,島上的主人南秧雞不會飛隻會跑。因為島嶼四面環海,飛翔失去了意義,鳥兒越長越胖,越胖越懶。
它們最初生活在森林,後來森林消失,它們前往草叢中尋找草籽和澱粉補充能量,冬天來了它們就吃蕨類的根莖或者小蟲,直到有一天一隻南秧雞發人深省地問同伴“為什麼我們要飛呢?”
同伴這才發現,原來我們根本沒必要飛。于是南秧雞放棄了飛行技能,求偶方式也變得特别斯巴達,就是兩隻南秧雞互相在草地上決鬥和互啄甚至奔跑打鬧。
@dreamstime
于是,在新西蘭的部分島嶼上,歌詞應該為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鳥兒跑。
南秧雞(porphyrio hochstetteri),又名巨水雞,當地毛利人稱其為“takahē”,中文意思是“站起來并在地面上跺腳”。南秧雞高約50厘米,重達2.5-3公斤,它們的身體有着孔雀藍色的羽毛,背後的羽毛有的呈現橄榄綠色,堅硬的喙和粗壯的腳為紅色。它們的初級飛羽很多都是同等長度,所以看上去十分幹練整潔。腿長占到身高的三分之一以上,使得它們在草地和灌木中行走暢通無阻。雄鳥雌鳥長相相同。
餓了吃青草,饞了吃螞蚱,讓南秧雞的壽命可達20年之久。而并不豐富的食物資源使得南秧雞也沒有大規模地繁衍後代。通常來說,雌鳥每年隻生一窩,一窩隻有1-2個蛋,白天媽媽孵蛋,晚上爸爸孵蛋,幸福的一家三口就這麼誕生了。這種低效率的生育方式也為它們的滅絕埋下伏筆。
@eBird
最初在19世紀,奧地利著名的礦物學家和地質自然學家Ferdinand von Hochstetter發現了此物種。自然學者還發現了南秧雞的遠親紫水雞pūkeko(下圖),盡管它們長得很像,但是其實關系特别遠,至少紫水雞更瘦并且會飛。但在1898年,學界普遍認為南秧雞已經滅絕了。
紫水雞 @Flickr
然而滅絕言論過了50年,奇迹的事情發生了,1948年,Geoffrey Orbell醫生在一處偏遠的草地中發現了它。于是立馬喚醒了群衆對動物保護的意識,并上升到了新西蘭國家保衛的水平。如今,在保護區内的南秧雞已超過四五百隻,逐漸擺脫了滅絕的風險。養殖人員還會刻意運用基因檢測技術,讓它們不至于一直近親繁殖。
這讓我想起了渡渡鳥,一個已經滅絕很久的海島鳥類。渡渡鳥跟南秧雞非常類似,都是一種不會飛又體型龐大的鳥類,一年也隻能生一個蛋。後來渡渡鳥因為猴群偷食鳥蛋以及人類的捕殺滅亡了。如今的我隻能在鳥類博物館窺見渡渡鳥的還原品,不由得有些惋惜。所以為了不讓教訓再一次出現,南秧雞要加油了。
有趣的是,南秧雞雖然不會飛翔,但是和其他胖鳥一樣(企鵝)有着潛水的能力。希望以後有機會能看看南秧雞的精彩表演。
@eBird
歡迎訂閱黑魔法生物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