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難
明史新劇《山河月明》閑置兩年終于開播了,主角朱棣由馮紹峰飾演,朱元璋由陳寶國老師飾演。既然主角是朱棣,那就得醜化朱棣的對手,通過前期的宣傳物料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為非作歹,朱棣被迫進行了靖難,但是他靖難真的是被迫的嗎?劇中有一個插曲,就是朱元璋死前不讓諸子來京奔喪,但朱棣非要前往南京,此事被朱允炆堅決拒絕,朱棣隻能半路而反。這事在曆史上的确有記載,但劇情和史載有出入。此事也成了研究朱棣靖難主動性或被動性的絕好入手點。
朱元璋
一、燕王入臨中途折返的原版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棣奔喪,行到淮安,朱允炆下令朱棣返回北平,朱棣接到诏書被迫北返。這事就是“燕王入臨中途折返”。這事的真假是多年來史學界研究的熱點,通過此事就能看出朱棣靖難的主動與否。
考察史料,發現此事的原型最早出現在永樂時期受朱棣指令編纂的《奉天靖難記》。朱棣自己給自己寫“敏感曆史”,主觀上一定會替自己揚善掩惡。
在永樂版《奉天靖難記》中是這麼說“燕王入臨中途折返”事件的: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病危之時,派遣太監去北平召燕王返京,燕王到了淮安,被黃子澄偵知,齊泰、黃子澄遂慫恿朱允炆“矯诏”阻礙燕王入京,燕王隻得返回北平。但太祖不知此事,多次詢問燕王來了沒有,在多次詢問不得要領之後,太祖崩,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
二、故事的繼承這個版本的故事還被寫入了永樂朝編的《太祖實錄》,“至淮安,用事者矯诏即還,上(朱元璋)不之知也”。
到了宣德朝編寫的《太宗(朱棣的)實錄》,依舊沿用記錄了這個故事。
通過以上三個版本對同一故事的描述來看,朱棣及其皇孫營造了一個感覺,透露出兩個意思:一、朱元璋晚年已經流露出了要讓四子即位,隻是被奸佞阻礙,所以燕王沒當上皇帝,現在燕王登基順天應人,皇位理應歸屬燕王。二、朱棣在折返時,朱元璋還未沒死,為什麼在皇帝反複詢問燕王狀況後突然暴斃?皇帝近臣是不是動了什麼手腳?
朱元璋死前
但是我們通過更多的史料看到的是,朱元璋晚年可是全心全意培養太孫朱允炆的,為了防止朱允炆壓不住權臣,朱元璋還掀起過一次大清洗,藍玉就是立太孫後一年被殺的。既然朱元璋全心全意為太孫,那麼他會節外生枝,給權勢最大的燕王幻想嗎?
這個故事的原版是《奉天靖難記》,這是朱棣給自己的造反行為正名的書,書中大量運用春秋筆法,主觀上就是要貶斥建文,贊揚自己,所以可信性不大。
再看《太祖實錄》,《實錄》經過三次大删改,删除了“建文實錄”中對燕王的一切不利記錄,而且過分誇大了燕王的功績,刻意渲染燕王的正統性。
所以我們基本可以斷言,朱元璋活着的時候曾召燕王入朝純屬永樂後人杜撰。
三、故事異變和問題的複雜
原始版本太扯,但明朝後代皇帝的直系先祖是朱棣,作為朱棣子孫,他們不能給祖先抹黑,所以就得想辦法把《靖難記》變成信史。到了孝宗、武宗時期,黃佐的《革除遺事》開始在原本故事上進行了改動,将其變成了朱元璋死,朱允炆不讓藩王奔喪,已經到了淮安的燕王隻得返還。這個說法遠比朱元璋活着的時候想傳位給四子真實,所以陳建《皇明通紀》、談遷《國榷》、張廷玉《明史》等,都采用了這種說法,這也是被大衆廣為所知的故事來源。
這些篡改版本細節上多少有些差别,包括時間、燕王行駛到的地點,但通過這些篡改,首先承認了朱元璋已死,建文帝是合法繼位,其次,讨伐建文的借口就成了建文不孝、枉顧親情,人家親爹死了,當侄子的居然不讓各位叔叔“至京師”見親爹最後一面,實在是太過分了,這就給朱棣靖難的正當性上添上一筆。
朝廷下旨征讨燕藩
四、燕王到底奔沒奔喪關于燕王奔喪折返之事有無與否,著名明史專家晁中辰先生在他的大作《明成祖傳》中做過專門研究,晁先生通過官方史料和朝鮮《李朝實錄》記載辨析出燕王确有北歸之事。
《李朝定宗實錄·元年三月》說:太祖崩,燕王率軍奔喪,新皇帝允其一人入城,“燕王乃還”。很明顯在李朝的記載中,燕王就不是去奔喪的,更像是去耀兵奪權的,而建文也允許燕王一個人去看太祖,但燕王可能害怕單騎入城被殺,所以跑了。鄧士龍的《建文遺迹》采用了這種說法,不過後續變成了燕王随即要進攻京師,姚廣孝阻止了他,朱棣才悻悻而歸。
朱棣和姚廣孝
《李朝實錄》是藩國的記載,明朝不會去篡改人家藩國的史書,而且李朝沒有黑朱棣的理由啊,所以可信度比較高。就是通過這些記載,晁先生肯定燕王的确奔喪了,但是是帶着大軍去的,當看到長江防線嚴密,又不敢單騎入城,所以才半路折返。他行駛到的地點不在淮安,而是江口。
燕王帶兵
五、建文元年朝貢事關于燕王在建文朝如何受打壓、受欺負,文史君不想細說,單說這些事情發生前的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登基加冕,諸藩進京朝賀拜谒,正史中不見記載,但在私家野史中,此事被越描越細,其中以《國榷》為代表,詳細描述了燕王上殿時,由天子禦道而入、入殿不拜、見皇不賀,被當時的禦史曾鳳韶(靖難之後,主動為建文殉葬)當面彈劾。
朱允炆登基
高岱《鴻猷錄》寫的更細,說燕王托病不能拜谒,建文念在是親叔叔的份上就原諒了他。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也說燕王稱疾不拜,朝廷對此十分惱怒,又害怕燕王兵強馬壯,遂将燕王次子朱高煦扣作人質。
《大明風華》朱高煦
明代史家都認為燕王的确在朱元璋死後入過京師,而且極度無禮。但萬斯同、張廷玉等人不敢采用這些私家的說法,所以斷定燕王在建文一朝從未入京。
晁先生則認為燕王的确入京了,而且不容置疑!先生提出的原因:通過《姜氏秘史》中一句當月建文選派的眼線“侍燕王還北平任”;《靖難記》中建文四年,朱棣馬上要打過長江、解放南京時,真情流露,說“不渡此江數年”,可以反推幾個年頭前朱棣渡過過長江;《明皇祖訓》中規定天子正位,藩王朝賀。如此燕王親自朝賀既可以探聽虛實,又可以迷惑朝廷,彰顯自己無野心,可謂一舉多得。至于燕王朝貢時究竟有沒有這麼無禮,就很有可能是同情建文的後世之人杜撰的了。
文史君說我們通過燕王折返事件來透視燕王靖難。在肯定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帶兵奔喪,被建文阻止的前提下,我們就能發現朱棣的野心。當時的建文雖然年輕,但此事帶給他極大的恐懼和震動,建文由此對藩鎮心生芥蒂,所以登基後開始大刀闊斧地削藩。
從法理上來看,燕王以藩王奪位于正帝,這是不忠;朱元璋早定好的接班人,朱棣不遵從,這是不孝;以叔欺侄,以大欺小,這是不睦不義。如此做法實在有悖于傳統政治倫理,終會被貼上反賊的帽子,因此明朝官方史學家就得想辦法盡可能給朱棣造反增加合理正當的借口,建文主動阻止奔喪的故事就這樣應運而生。
參考文獻《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太宗實錄》,台灣史語所,1962年。
晁中辰:《明成祖傳》,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曆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衆号(id:haoranwensh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