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當林永健看到兒子在把節目中的飲料往自己的書包裡放,立馬質問兒子:“你裝這個幹什麼?”
沒等孩子回答,他就開始教育兒子“貪小便宜不好”。孩子一直在默默地聽着。等爸爸教訓完,孩子才說:“别的小朋友好像沒有”,原來他是想給其他小朋友帶飲料。
知道真相後,林永健也自責不已。但他再去和兒子溝通的時候,說的卻是:“你怎麼不早點跟我說清楚?”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親突然很生氣,他被吓到了,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和父親說。父親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是自私的,然後又埋怨孩子沒有早點說清楚!
所以,很多時候出現和孩子溝通不暢的問題,原因大都出在父母這一方,但父母卻不自知!
就像顧長衛執導的電影《孔雀》:
大哥有腦疾,智力有所欠缺,母親帶着自責努力補償老大。過年時,強迫弟弟妹妹把糖果分出一部分給大哥,結果導緻大哥把吃不完的糖果喂了鵝,弟弟妹妹卻因糖果少而苦惱。
二姐内心剛烈執拗,好勝心強,一心想成為女傘兵,卻被父母認為是不務正業,最後給她找了個工廠刷瓶子的工作,讓她一輩子活在悔恨之中。
小弟正值青春期,敏感、憂郁,又有些散漫慵懶,被自己的父親罵作流氓被逼着離開了家……
這部電影是70年代大多數家庭的縮影。那時候的家庭關系都比較淡漠,這并不是指父母不愛孩子,而是他們不關心孩子究竟在想什麼。這也就導緻,許多70後長大,幾乎要用半輩子時間來和父母和解。
如今,盡管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父母和孩子之間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現象,仍然在不少家庭輪番上演着。
父母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孩子卻不接受,簡直就是對牛彈琴。
孩子卻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就像雞同鴨講。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覺得不被理解、委屈,親子關系也越來越惡化,個中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
很多家長根本不管時間、地點合不合适,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隻要覺得對孩子好,就不斷地給孩子灌輸思想,而且從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但是孩子會很反感,就像“有一種冷,是我媽覺得我冷!”就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狀況狀!
父母想表達的,根本不是孩子想聽到的。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當父母的表達讓孩子感到厭煩的時候,孩子根本不會敞開心扉去聽父母說話,隻會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而父母卻根本沒有注意到,還在不停地碎碎念,最後當然是雞和鴨講!
父母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都有哪些技巧可get?
1、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有時候父母講了很多孩子根本不懂的大道理,父母越說越生氣,覺得是孩子不聽話,而孩子卻因為這種無效溝通而産生了負面的情緒。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定要講究方式和方法。
2、要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孩子能夠理解,還要采取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比如聊天,父母可以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也可以是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道理;還可以在遊戲過程中溝通,因為孩子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态,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而這些方式都比一味地說教要好得多!
3、要用孩子更易接納的語言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說話用語,比如,當你要求孩子放學後按時回家,不要在外面玩耍,如果你說:“放學後不準在外面玩,給我立即回家!”孩子會感覺到你在限制他,必然産生逆反心理。如果你說:“放學後你不按時回家,媽媽會擔心的!”孩子就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比較容易意見。
4、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态度
長久以來,做父母的太善于“說”了,也太着急“說”了。往往沒有認真地聽孩子把話說完,隻急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做。所以孩子會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越來越深。因此,父母與孩子說話時要很有耐心,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
5、要與孩子産生共情
當孩子向父母陳述一件事情時,父母們往往過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要知道,孩子細膩的小心靈經常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難過半天。
如果在孩子需要父母關心的時候,父母隻是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等話語,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理解他。如果我們把話改一改:“你現在很難過是不是?”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6、要引導孩子自主選擇
當你在跟孩子說“不要....,不可以.....”之前,想一想你希望孩子怎麼樣。當你開始從“你要...,你可以...”的角度考慮問題時,就能更直接地傳達信息。
例如孩子總是在沙發上吃零食,弄得到處都是,你便可以說:“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在沙發上鋪上一個垃圾袋,或者吃完後自己收拾幹淨。”
7、要用“我”代替“你”
在我們心情糟糕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你”通常帶有強烈的攻擊性。當矛頭指向孩子時,他不會反思自己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而是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防禦和反擊上。
例如,當你在午休,孩子卻在大吼大叫,與其說:“你太吵了,你打擾到媽媽休息了!”不如說:“我有些煩惱,媽媽現在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來休息”。
8、不要用負面意義的語句
“我命令......“
“我警告.....”
“你敢.....”
“限你在1分鐘内.......“
“我數到三,否則.....”
“你真笨”
“你太讓我失望了”
“不可以....“
任何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隻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能理解他的感受。而孩子隻有感覺被接受了,才會和父母産生共情,才能接受父母的建議。
9、要注意孩子的非語言反應
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不要自顧自地說,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應,尤其是孩子的非語言反應。比如孩子開始出現左顧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應該停止溝通或者轉換話題了。
對于年幼的孩子,這種非語言反應更加重要,許多孩子還不會用語言來拒絕父母,隻會下意識地用行動來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這一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父母說父母的,我做我的”的習慣,就形成了對牛彈琴的溝通狀況。
10、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
“你猜猜今天我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
“你知不知道箭毒蛙是吃了什麼才變得有毒?”
“你知道鼠兔是鼠還是兔?”......
這樣的問題相信一定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