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0-05 10:34:54

民俗,及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由廣大民衆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衆的日常生活服務。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1

中國民俗,為什麼古諺語雲“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這源于我國各民族在曆史演變過程中,人口不斷進行遷移,變換不同地理環境,不得不做出适當調整,以及和地方土著之間又相互影響後,再經過一代代人改革創新,才化成現在這種多姿多彩又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

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是非常微妙的,普通老百姓大多不能正确區别。就如清明掃墓,這其中有對先人的敬仰和對故人的緬懷,也有對神鬼的敬畏和遐想;端午,有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的情懷,也有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兒童挂荷包和栓五色絲線,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很多傳統,是定居在風俗裡的“迷信”。

民俗“迷信”帶着信仰力量,是建立在有益于規範群體活動基礎上的。有道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我們主流思想上,傳承了儒學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廉、悌”等道德觀念,而要維護這些文化精髓并得以實現,風俗的形成至關重要。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2

民俗與迷信的本質區别
  • 清明掃墓時,二姐說前些天,七十多歲的林叔特意步行上來家裡,告訴說家中去世的老爺子,在夢裡向他訴苦,他在那邊住的房子殘破不堪,雨天還漏水。今天二姐到墳上一看,墓上确實裂開了一條縫,這可難怪了,所以趕緊弄來水泥砂石來給補上。

這裡掃墓,是民間傳統習俗,而托夢,就算是迷信。

民俗和迷信的最大區别,就在于它們二者的群體參與範圍的大小。民俗是民族性的,比如漢族有漢族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苗族有苗族的特色,土家族有土家族的傳統……我們講究入鄉随俗,給予尊重。

迷信是指極少部分人對某種事物或現象的盲目相信,個人創造出來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怪力亂神活動。

比如占蔔、風水、命相,進行測字、扶乩、請神、驅鬼、符水治病等。

而民俗中的“迷信”,是建立在教義思想上的,往往也受制特殊地理因素影響。特别是在不發達地區,風俗都很有地方特色,但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現代教育的普及下,風俗也在與時俱進的改變着。

比如海邊的漁民出海前要拜海神、西藏大部分地區施行天葬,而林芝保留着樹葬、水葬、火葬;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有崖葬、石棺葬、崖洞葬,現在漸漸也改為土葬或火葬,但白褲瑤族等民族依然有砍牛送葬的傳統。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3

民俗中的“迷信”在社會功能上,和個人盲目崇拜是有明顯區别的。這就如同解釋佛教和迷信之間的區别一樣。

如入寺拜佛,拿香、花、燈燭來供佛,在普通人眼中,這似乎就是一種拜偶像的迷信活動。但禮佛,其實就如同我們愛人愛國是一樣,是一種精神上的信念。隻因釋迦佛已入涅槃,已不在我們的世界,但佛的禅理卻在人間繼續普渡慈航,于是人們用真誠的儀式去虔敬,用一種行動去佛教裡尋找自我光明清淨,禮忏誦經,也是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前塵業障。

佛寺中,有抽簽、問蔔甚至扶乩等活動,引起社會的的譏嫌,指為迷信。純正的佛教是不容許此種行為的,有沒有效驗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學佛的隻相信因果。

修善得善果,作惡将來避不了惡報,要得到善的果報,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然而佛教在民間早已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迷信活動,沒有皈依的普通民衆,不得宗教要領,對神佛有了各種不同的解讀,以此尋求心理慰籍,也更容易被不明來路的“大神”蠱惑去錢财。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4

而一如佛教一樣,一不留神,民俗也容易衍生出真正的迷信。比如各地不同的喪葬文化,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殓厚葬,并且夾雜着許多“傳統迷信”的活動。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後入殓。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吊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夜間還要親人在棺前守靈,入土頭天晚上還要放河燈等等,都是為了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這種“迷信”習俗,是敬重生命的一種儀式,對促進孝道文化有其積極的意義,因此也一直得到傳承。

然而,記得隔壁阿婆逝世時,也一如傳統的方式進行喪事,期間卻被人發現阿婆生前穿的一雙布鞋被人放在了廁所的橫梁上,于是,族中人就非常氣憤,認為這存在一種惡意的詛咒作弄,這是害人的行為。

這種做法,就是純個人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喪葬傳統文化下創造出來的真正的迷信事件,這種詛咒人的惡意迷信就如同巫術,是一種不能被公衆接納認可的活動。

對這種迷信最好的化解是自信,迷信論是信者有,不信則無。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5

民俗與迷信也有共通處

比如風水,如果說是一種迷信,估計很多人會反對。

自古以來,中國文化講究“行法和禮法”,“天地人合一”。風水自古在帝王家更是受到非常重視,都城選址、宮殿建造、陵墓構建等等,帝王非常在意陵寝的位置,因此每個帝王總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财,迷信于龍脈的存在,期望可以更鞏固帝王家族的延續。還講究“事死如事生的傳統”,将生前所有物品帶到另一世,好繼續享受人間擁有的一切富貴,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規模就是很好的證明。

西安的風水,南屏地勢磅礴的秦嶺,東近險拔峻秀的華山,西臨冬夏積雪的太白,北連逶迤延綿的北山,古有“膏腴天府”、“陸海豐饒”之稱。被周、秦、漢、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朝代王者看中,于是給我們留下了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馬俑遺址、古代城阙遺址、77座帝王陵墓、衆多名寺古塔、以及先民遺迹等優秀文化藝術遺産。

佛教也講究風水,俗語說“世上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

在民間,這句話可不單單是指寺廟的選址,常建在風光秀麗清幽的名山之巅,還有平常百姓眼中當地最好的墓地選址,大多都被僧塔先占去。

可是,曆史王朝的夢依然一個個接連破滅,帝王的風水龍脈論,已成為了類似電視劇《龍嶺迷宮》裡才會出現的橋段。所以說,風水論除了占河山的便宜,神話預斷部分成為很不靠譜的迷信。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6

風水,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門技藝文化,起源于易經,慢慢結合道教一起變成堪輿風水地理的一門玄學,在民間,也有樸素的共識。

從地理學來說: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是季風型。冬天會有西伯利亞的寒風流,夏天有來自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的風向是變幻不定的。

因此,民間風水,建房講究坐北朝南,為“正房”。這個方位大門可對直開,從科學上來說,太陽從東方升起,上午到正午的日照都是溫暖明媚的,而到了日近西山時,氣溫漸涼,朝西邊的門戶都要在這時關上。

家居自然是講究幹爽溫暖、光線充足的,如果大門向西向北,時間長了,那整個房子裡終日潮濕陰涼,容易使人生病,心理也會不健康,這也被意為風水不好。所以,就算是現代大廈,有坐南朝北反方向的房子,也是要改變大門和窗戶朝向的。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7

民間講究坐北朝南建房是風水學,也是地理學,也被人們普遍認可接納,和民俗文化起到異曲同工的服務作用。

但風水中未知的更多是玄學,并不能融合進民俗文化裡,算不算迷信?就要看風水大師們怎麼延伸發展了。

都說越是有錢有權的人就越信風水信算命蔔卦,大到工程的定位招标,小到家居一面鏡子的擺放,越是心有不安,就越想要得到神靈的庇護。而市井之中,差不多人人都像風水大師,理論一套一套,各說各話,保證能忽悠得你心滿意足。

鄉下大姐說,我家的牡丹花不能對着大門擺放,花,意味着花錢;書,意味着輸,也要遠離;隻有魚,才是個好兆頭,她建議我在家門口擺個魚缸,養點金魚,但我懶,怕餓死魚兒,因此,對此種諧音預言,我繼續保持信則有,不信則無好了。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8

民俗“迷信”是傳統文化,而盲從迷信是善變的騙局
  • 民俗是整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共同參與的活動習慣、心理習慣,而且是約定俗稱的相沿已久的習慣。

龍王廟求雨、七夕鵲橋會……民俗塑造了各種“神話鬼怪”故事,有我們對親情或愛情的期許,也有對未來生活的展望和祝福。但盲從的迷信,也成為一種傳統式的存在,騙局,總是可以随着意願臨時編造。

生活故事:小寶每天不定時嘔吐,在上學路上,在學校裡,嘔吐物中帶着血絲,大家都被吓壞了,也耽誤了學習。父母帶他到附近各大醫院做了檢查,從頭到腳,心肝脾肺腎,全部檢查了個遍,就是沒找出一點病因,也開了一大堆調節脾胃的藥,吃了沒見一點改善。于是,有人提議家長去請“神婆”問問,第一次去,神婆說是小寶家動土了,傷了山神,這是懲罰,封了一個香包挂在小寶身上,耕田種地,哪有不動土的時候呢?好了三天後,小寶犯病了。這次神婆要求帶一隻雄雞,七枚銅錢。神婆把雞提到房子後面去了,做了一場法事,最後将銅錢丢到一個裝滿水的罐子裡,讓小寶家人把這個罐子放在小寶床底下,這次肯定見效,問神費一千元,當然,那隻雞幹什麼用的,至今沒有答案。問完神小寶又好了三天,第四天準備去學校,他又開始犯病,老舅悄悄提醒小寶媽,看看他的牙齒是不是不好?一句點醒夢中人,最終确診的病因是小寶厭學,在用這種方式逃學。

這個神婆在當地民間是有一定名氣的,而她的名氣培養,肯定離不開大量的擁拓者,但騙子的話總是很容易被拆穿的,信者有,不信則無。

迷信,也随着民俗一起傳承下來,就像生老病死,人間疾苦,總是無法被完全擺脫,生活有艱難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9

我國有元旦、春節、元宵節、龍擡頭、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以及年尾最後一天的除夕,讓我們一年四季過得有序而又豐富。

每個節日該做什麼該忌諱什麼,都已深深刻進我們的生命裡。這就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性格一樣,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下來的最基本的精神模型,凝聚了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标志,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

人類與人科的區别,就在于感情,在于思想,人因此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民間文化是人民群衆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可以追溯到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也從底層文化慢慢走向高雅的殿堂。

傳統習俗與封建迷信的分界(民俗與迷信的關系和區别)10

民俗文學、民俗藝術是民間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以古樸純真的藝術手段,反映着人民群衆的現實生活、理想和追求。

最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是《詩經》,它完美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和風土人情,是我國最古老的民俗史料總集。比如《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觏之子,笾豆有踐。”所表達的便是對婚姻嫁娶中媒人的存在和重視。

民俗與迷信,相伴相随,在看似千絲萬縷的相似中,又背道而馳,民俗和迷信的未來,區别就在于民俗隻會愈加科學簡化,而迷信依然一成不變的在蠱惑人心。

我們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着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創造的非常豐富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我們的幸事,也是我們的曆史責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