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這些小猴子好可愛啊!寶寶你快看那隻小猴子要東西吃呢,嗯嗯,寶寶這個看的差不多了吧,那快點快點我們去看别的動物吧,别再磨叽啦,再慢點今天這些動物都看不完啦!”年輕的媽媽不停催促着兩歲的孩子,孩子眼底雖流露着意猶未盡,卻隻能被動的被媽媽牽着手走。媽媽,我想多看一會有錯嗎?
少兒科技館裡,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麼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紮回頭,媽媽,我想多玩一會有錯嗎?
這樣催促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為人父母我們不該尊重孩子的生理節奏嗎?
小編呼籲:對于孩子的磨叽請多一點尊重和理解!
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
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于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于是幹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裡塞,而且成了常态。”一位媽媽抱怨似的說道。
父母長期催促乃至代勞無非産生兩種結果:
第一種結果是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并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
第二種結果是孩子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結果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裡,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父母會想,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着共同的生活節奏,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阻礙了家長去顧會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正常生理節奏也被家長打亂了。
面對孩子磨叽,父母應該做什麼?
1、首先,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
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2、别對孩子說“快點”
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成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态。曾經,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快點玩”。請父母放慢節奏,别對孩子說“快點”。
3、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适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系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将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長此以往,孩子會通過拖沓的行為方式來報複父母的催促!
4、強調遊戲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
沒有挑戰也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裡和自己或小夥伴閑聊,對着天空的雲朵發呆,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樂趣所在。
台灣女作家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無論待孕、已孕、新晉、待産、已生媽媽和寶寶的必加微信公衆号【科學育兒】,和早教專家胡海默老師微信970286一起了解寶寶喂養營養護理早教那些事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