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語,在現在的用法,已經不是它在古時的本意了,而它的本意,往往也不被大家所了解。今天就聊聊“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現在都還挺常使用的,一般用在我們覺得忍不了的事情上,這樣來一句,很有文化也很有儀式感。
“不能忍”的時候,用這句話,是現在大家對這句句話的普遍理解。甚至你要是百度一下查一下,解釋也是說:“如果這樣的事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極點”。
但其實,這句話的本意是:這樣的事都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孔子之口。事情的背景是這樣的:春秋末年,魯國貴族季孫氏操縱朝政大權,他自己放肆到,在家設置“八佾”這個隻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樂隊,嚴重違背了周禮,孔子氣憤地說:“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這裡孔子并不是說,季孫氏這樣做,讓孔子自己覺得忍受不了,他的意思是,季孫氏這個人,連這個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是做不出來的。指他會做出更加無理的事來。果然,沒過多久,季孫氏把魯昭公趕到齊國,把魯哀公趕往魏國。魯國大亂,孔子也隻好去了齊國。
解釋一下“八佾”:八佾,宮廷樂舞制,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則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禮制定的禮法要求,應該是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季孫氏是魯國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周朝天子可用八佾,魯昭公應用六佾,季孫氏為正卿,按規制隻能用四佾。
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要是按照孔子的原意,應該是用來形容膽大妄為的人的所作所為的。這個忍,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忍耐,而是忍心的意思。
但是發展到現在,變成了對方的所作所為讓人忍受不了的意思了。
像這樣詞意從古到今由于約定俗成的理解而發生了變化的,不止這一個,有些甚至褒貶都發生了變化,很有意趣。咱們有空再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