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沖浪總會看到這句話:“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網友們一言不合就用這句來表達心情。
鏟屎官被主子嫌棄了,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王嘉爾夾走王一博的香菜,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生病找親媽,果然沒找到,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迷一樣的數學,愣是看不懂,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話說這個梗其實來自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小女孩問想要離婚的父母:“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父親回答說:“爸爸媽媽對小孩的愛是不會消失的。”小女孩說:“騙人,你們以前也是因為有愛,所以才會結婚生小孩。那為什麼現在就沒有了?”雖然人人都希望結婚以後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也有不少婚姻抵不住柴米油鹽的庸常,最終無奈收場。
新冠病毒爆發以來,新聞裡常在報道世界各地的離婚率猛增,從歐美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再到沙特阿拉伯,概無例外。七夕剛過,我得知身邊一個妹紙最近也離婚了,她輕描淡寫說:“沒什麼,合不來就散呗。”據報道,在疫情剛緩和的四五月,深圳迎來了“報複性離婚潮”,網上預約全部爆滿。
婚姻一直被認為是愛情的認證,人們因戀愛而結婚,一段感情也隻有走進婚姻才被視為“修成正果”。如果你隻敢聲稱隻戀愛不結婚,一定會被人質疑對戀愛關系“不認真”,連90後都說“所有不以結婚為前提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植根于傳統文化的觀念裡,人們普遍認為婚姻會讓人幸福,離婚會令人孤獨痛苦,而遲遲不結婚是人生一大失敗。由此也有了“剩男”、“剩女”這些略帶貶義的稱呼。
而在大洋彼岸,美國是西方國家裡結婚率和離婚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據皮優研究中心的報告,現在18歲以上的美國人已婚的隻有一半,遠低于1960年時的72%,其中一大原因是人們普遍推遲了結婚年齡。2018年美國人的初婚年齡中中位數是男性30歲,女性28歲。大多數美國單身人士仍然宣稱自己期待結婚,但又有27%的未婚者表示不确定婚姻是否适合自己。
人們把婚姻當是人際關系裡最核心的關系,當兩個人在婚禮上交換誓言,把雙方的親朋好友聚集一堂,似乎也交換了彼此的社交圈。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結婚會拓寬社交關系紐帶,配偶的家人也是你的家人,配偶的朋友也将成為你的朋友。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美國波士頓學院的社會學家娜塔莉亞·薩基斯(Natalia Sarkisian)和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社會學家娜奧米·格斯特爾(Naomi Gerstel)在回顧了兩項全國調查後指出,婚姻實際上削弱了其他社會紐帶。
已婚人士拜訪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次數都顯著減少,更少接送他們或是幫忙家事,跟朋友閑逛也減少了。看看身邊的朋友好像的确如此。如果你跟父母不住在同一個城市,又不需要父母幫忙帶小孩,看望父母基本就是逢年過節才去,一年到頭也就見上那麼幾次。
萬一碰到婆媳關系不好的,跟父母見面的次數會更少。已婚的朋友也很容易神隐,吃飯逛街看電影都是跟另一半去了,像單身的時候那種幾個朋友漫無目的瞎逛一天的光景不再。相比之下單身的人跟親朋好友的連結更為緊密,他們為父母和兄弟姐妹提供更多的照顧,跟朋友更加頻繁地聯絡。調查發現單身女性比已婚女性在政治上的參與度也更高。
長輩們在勸婚的時候經常說:“你不結婚老了以後怎麼辦?生病的時候連個人給你倒杯水都沒有。”他們認為的婚姻,就是當你遇到什麼事的時候,不會連個求助的人都沒有,而是有個人一定在那裡,有求必應。人們期待結婚能帶來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他們口中的婚姻似乎是個一攬子解決方案,你生病在床配偶伺候你左右,你失業在家配偶養着你,你要去拼事業進修配偶還能承擔所有家務。當你還是單身的時候,這些角色也許是由衆多親朋好友共同分擔的;但在你結婚之後,所有責任幾乎都落到了配偶一個人身上。
薩基斯和格斯特爾也想知道是否因為育兒牽扯了已婚者太多時間和精力,以至于他們忽略了其他社會關系。然而她們卻發現,已婚無孩的人跟親朋好友聯系是最少的,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時間金錢都比較自由,夫婦倆玩得很少,不太需要向父母或朋友求助,也就更少聯系了。
因此成功的婚姻生活帶來的自主權實際上會讓夫婦孤立于其他社會關系。生了小孩之後需要父母來幫忙,這種社交隔離反而會稍微緩和一點。
這個觀點是否如此可靠,看看網上多少人在抱怨“喪偶式育兒”就知道了。你接送孩子上學,輔導他寫作業,照顧他飲食起居,而老公雖然每天都住在家裡,可是他幫不上忙。但你不能跟孩子喊“我很累”,不能跟他聊工作的老闆同事很奇葩,不能向他傾倒成人世界的負面情緒,孩子就隻是孩子。
尤其婚姻裡的孤獨感就更甚,育兒問題也更容易成為離婚的導火索。我有個朋友婚姻在第二胎出生後亮起了紅燈,養育兩個孩子不僅是對精力和耐心的考驗,也讓家庭财務面臨更大壓力。她偏偏又是個信奉虎媽雞娃的人,大孩報個暑期英語課班要兩萬塊,二娃要去上早教音樂課也是一筆開銷,老公不巧事業不順就提出讓孩子輕松點,于是一次大吵之後就離婚了。
如果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是婚姻主要的目的,那麼婚姻的首要目标應該追求穩定,而不是追求婚姻質量。但千禧一代顯然對婚姻有着更高的标準。
老一輩人也許會覺得好的婚姻就是搭夥過日子,倆人互相照顧,在家庭和社區有歸屬感。但千禧一代除了以上都想要之外,還期望婚姻能帶來名望、自主權、個人成長和表達。年輕夫婦會希望結婚以後就能徹底從原生家庭獨立,不再讓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情。很多人結婚以後會要求父母來自己家前先打個電話,不要經常過來對生活細節指指點點。
而面對配偶,他們則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話語權,保留自己婚前的愛好和生活方式,而不是迎合配偶需求改變。
一個妹紙說,感覺婚姻裡最大的第三者是網遊。她老公婚前在自己家就沉迷遊戲,結婚以後也是一有閑暇就在電腦前打遊戲,完全聽不到老婆在說什麼。
研究單身人士的心理學家貝拉·德保羅(Bella DePaulo)指出,當流行的話語裡堅持認為隻有結婚才能得到幸福快樂時,最終會讓很多人變得不幸。因為單身或者離婚被污名化了,從而迫使人們倉促走進婚姻或者停留在不幸的婚姻不敢離開。
結婚的确能讓人感覺到更深層次的承諾。戀愛的時候分手就分手了,但在婚姻裡分手就是離婚,涉及财産的分割、子女的撫養還有給雙方家長的交代,少了很多頭腦發熱的沖動分手和一秒複合。隻是婚姻也不是感情最終的結果,婚姻帶來很多裨益的同時,也會讓你作出一些犧牲和妥協,大可不必對其過于理想化,在看到婚姻不完美的時候就懷疑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