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成績不理想,與自己的理想預期差很多該怎麼辦?成績沒有身邊朋友考的好該怎麼辦?分數并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值怎麼辦?根據高考成績的反映,學生情緒可分為“四大類型”。
1.悲觀絕望型
拿到成績單後,因與自己預期差距較大,一時心理無法接受事實,覺得以後的前途茫然、對人生和理想失去信心,甚至感到絕望,會選擇逃避,有可能出現極限行為,選擇傷害自己甚至結束生命。
查分數前給自己和父母“打預防針”,放平心态
作為學生自己,不管成績如何,都是努力的結果,考得不好不單純是因為自己的問題,所以要放平心态,成績很重要,但是成績不能說明一切,一次的成績并不能定義你的3年努力和以後的人生。父母是我們最好的港灣,可以包容我們的一切,要與父母多溝通多交流,不要自己承受壓力,也可以和朋友分擔自己的煩惱,相信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在奮鬥。
這種類型的考生的心理變化是最容易被父母家人所忽略的,家長應該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在查詢成績臨近的幾天,家長可以給孩子适當的鼓勵,讓孩子放平心态。孩子在查詢成績後出現精神疲憊、睡不着、沒食欲、笑容減少甚至頂撞父母或不願與人交流時,可能就需要父母時時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正确引導孩子正視成績。
細心觀察,求助心理醫生
當自己真的出現情緒低落甚至有些抑郁,心情是“灰色”的情況時,不要避開家長,而是要選擇積極的方式調整自己,可以求助父母、朋友、醫生,這是最正确也是最有效的緩解壓力和情緒的方式。考生家長應細心觀察,别忽視孩子的細微變化。家長除了多開導,更要及時向心理醫生求助,以免情況惡化。
2.對自己失望自責型
這類的考生把分數看的很重要,會有挫敗感,會反複的認清楚自己在高考中的失誤和不足,這樣的情況隻會在自己心裡放大自己的負面情緒,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優勢,會有強烈的自責失敗感。
家長避免流露失望情緒
面對自己不理想的成績,不能單看分數的高低,沒有達到預想的分數也是在情理當中。高考分數的高低不能代表你的一切,考的不好不隻是是因為自己,也有很多細小的原因會影響分數。要學會理性的看待分數,高考已經結束了,分數隻是一個準則,接下來還要填報志願,不能影響自己以後的人生進程。
成績出來後,不管孩子考了多少分,家長都不要對孩子的成績表現出失望的情緒,更不要強調“你隻差×分就能考進××大學了”之類的話。因為這類對自己有着較高目标定位的考生往往自尊心強,相對的承受力也較差。當沒能達到理想目标時就會變得沮喪、心煩意亂。
“體驗痛苦”,釋放心理壓力
當意識到自己出現很大的心理壓力的時候,應該學會合理的釋放壓力。不妨選擇和家裡人說說話,和朋友出去玩,一方面既可以把自己的壓力和失望告訴他們得到理解和安慰,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釋放負面情緒。
家長應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妥善解決情緒反應,避免問題持續發酵,家長可以多問問孩子現在想做什麼,可以陪他們一起做一些事情分擔壓力,釋放不良情緒。給予最大程度的安慰和陪伴。
3.自我滿意放肆型
考分出來後,成績較好尤其是發揮超常的考生更願意給自己“找樂子”。有部分考生查完成績後對自己的分數比較滿意甚至特别滿意,開始讓自己“放肆”,有的會通宵泡吧、宵泡吧、上網、打遊戲,有人每天早出晚歸,忙于跟同學聚餐、唱歌,造成自己一直處于亢奮狀态,往往造成作息紊亂,出現失眠。
豐富假期生活,合理釋放情緒
建議這類考生對高考成績公布前後的這段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用多樣形式的活動來豐富自己的暑假生活,放松不宜過度,要學會通過健康有益、合情合理、科學有效的方式釋放自己。
家長也要有意識地多觀察孩子的舉動,尤其是長時間表現為放縱的孩子,家長更要及時地介入,防止他們養成不良習慣,甚至是步入歧途。
提前做一名“準大學生”
雖然成績優異,可以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也不要隻顧得放松而浪費了暑期将近3個多月的假期。在放松的同時可以提前進入“大學生”狀态,在做人處事、溝通交流、個人習慣上都要有所轉變。大學畢竟和高中生活有很大區别,最明顯的就是要脫離父母,所以首先要學會的就是獨立自主。
4.焦慮茫然型
一些考生可能因失去了目标而不知所措,感覺做什麼都“無聊、沒勁”。一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優等生還會因為成績不理想,寝食難安。考試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面對學校專業的選擇變得焦慮,茫然。
尋找新目标,轉移注意力
考生應盡快從考試的非常規狀态回歸健康生活的正常狀态,為以後的生活做好準備。高考雖然結束了,但是接下來還要步入大學的生活,在大學裡我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可以在大學裡選擇考取各種證書。面對專業和院校的選擇可以根據自身結合老師家長的建議,選擇最為滿意的院校。
充分利用假期
3個多月的假期可能對中國的學生來說是最後一個長假期了,高中生活揮手再見,新的學校在等着我們。不妨好好把握住這也許是最後的長假期,好好的和家人、朋友們一起相處,感受真正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