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旅遊經濟學原理内容

旅遊經濟學原理内容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01 05:19:20

本文轉自作者 | 王軍

旅遊經濟學原理内容(經濟學如何解釋旅行)1

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為人們日後尋覓歲月痕迹,進而感知時間提供了線索。或許,這是很多人愛上旅行,甚至欲罷不能的原因。

每年的9月27日是“世界旅遊日”,這是世界旅遊組織确定的節日。不過,這個半個世紀前就有的日子對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中國人而言,似乎缺乏吸引力,媒體鮮有報道,商家也無意營銷。或許,這是因為中國有自己的旅遊日,即每年的5月19日。無論節日如何安排,旅遊都是各國政府鼓勵發展的行業之一,也是許多人經常琢磨的一個問題,對于那些一段時間不出門就憋得慌的旅行愛好者更是如此。盡管旅遊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标配”之一,有關旅遊或旅行的書籍或網站數不勝數,但圍繞為何旅行的讨論卻十分老套,見解膚淺且毫無新意。

為此,本文嘗試換個角度,借助行為經濟學的概念對旅行的意義和理由進行解釋,希望喚起更多人士對此問題的思考。以旅行而論,談論年齡增長帶來的體力下降沒有錯,因為這是事實。想想爬長城、登泰山,或舉步邁上幾十公分高的大石塊,在空氣近乎凝滞的埃及金字塔密道中穿行,以匍匐方式進入千年墓室,就知道旅行真是一件體力活兒。

對于許多人而言,随着年齡的增加,尤其退休以後,時間已不是問題,但體力不支或身體欠佳着實令旅行質量和興緻大打折扣。至于金錢,隻要想,總能找到适宜的旅行計劃。圍繞旅行,有兩件事情需要面對:一是,旅行的動機究竟為何?僅僅因為“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就該背上行囊嗎?二是,随着年齡增大,為什麼旅行顯得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頻繁?難道趁年輕,腿腳靈便,就該多走走?筆者認為,上述想法雖然給出了旅行的樸素理由,但并未觸及問題的本質。實際上,年齡增長使得人們對于時間的感受發生改變,通過旅行留下一些時間記憶,才是旅行的深層次原因。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為人們日後尋覓歲月痕迹,進而感知時間提供了線索。或許,這是很多人愛上旅行,甚至欲罷不能的原因。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不用說,行為經濟學極大拓展了人類行為的分析疆域,許多問題如能透過這一學科的全新視角,就能走出認知困境,讓問題迎刃而解。為便于讨論,我們不妨重溫一下塞勒的“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設想兩類情形:今晚去聽音樂會,票價為200元,在出發的時候,發現自己不小心遺失了剛買的一張電話卡,價值恰好也是200元。請問,你是否繼續前往音樂會?實驗結果表明,大部分人仍會去聽音樂會。再看另一情形,在出發的時候,發現門票丢了,如繼續前往,需另花200元購買門票。請問,這時你會如何選擇?結果顯示,大部分人不再前往了。仔細想想,兩種情況是自相矛盾的。因為無論丢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門票,都是損失了200元的東西,但卻出現了不同的行為選擇。要解釋此類令經濟學家感到費解和尴尬的問題,就必須另辟蹊徑,為此,塞勒提出了“心理賬戶”的概念。依塞勒邏輯,當事人為“音樂會”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精神上的“心理賬戶”,使得電話卡與音樂會給當事人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盡管他們的金額完全一樣。

正是由于這個精神賬戶的存在,使得人們決策時經常違背一些簡單的運算法則,産生許多明顯不符合邏輯的非理性行為。用塞勒早期的話來說,就是反常的行為。這是一個經典例子。顯然,例子表達出的思想并不限于音樂會,也不在于金錢遺失這樣的現象。

實際上,“心理賬戶”概念具有強大的解釋力。現在,就讓我們運用這一概念,重新審視旅行的意義。如前述,數額相同的錢款會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錢款用在了不同的地方。類似地,盡管每天都是24小時,但在哪兒過,跟誰過,怎麼過,給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正是旅行,為這種差異提供了現實可能。通過生活場景的轉換,在陌生環境中的适應,就如同建立起一個個心理賬戶,在人們腦海中留下了印記。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旅行具有“打斷任務極大程度上加深了對任務的記憶” 的功效(《心理學百科》,英國DK出版社著,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年,第162頁)。這裡的“任務”既可以是正在做的事情,也可以是放下手中的活兒,全身心投入到其他事情上。這一論點還可解釋為什麼學校需要課間、工廠要有工間操,辦公室需要咖啡時間等,這些安排并不隻是休息,還有鞏固學習效果,提高工作效率的考慮。從某個角度看,旅行是人們追逐時間味道的遊戲,而這與人類的記憶活動密切相關。

通常,人們會為不同的事物設立一個獨立的賬戶,将相同或類似的事件放在同一賬戶下,這便是人類基本的思維活動,即歸納和分類。因創作《記憶的七宗罪》赢得聲譽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夏科特(Daniel Schacter),曾提到“我們并不需要将所有經曆都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的記憶,因為那樣我們會被繁冗的無關信息壓垮”(《心理學百科》,英國DK出版社著,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年,第208頁)。

換言之,人們一般不會費力去記住反複出現的雷同情況,相反,會對新的或者不熟悉的情況特别敏感。大緻上,從新事物出現的那一刻起,人們心中便創立了一個與此對應的無形賬戶。随着年齡的增長,體力下降、衰退,甚至無法動彈,都是可以預料的事,也是自然規律。問題是,為什麼随着歲月推移,人們會覺得時間越過越快?對于那些過着四平八穩,起居規律,沒有什麼起伏的人而言,這種感受會更加強烈。圍繞這些問題的研究涉及記憶力的形成以及時間的認知等重大課題,一直以來就是包括心理學家在内諸多學科探索的領域。

盡管角度各有不同,得出的結論各有側重,但基本共識是有的。也即,随着年齡增長,人們對于時間的認知會發生改變,時光加速流逝的感受是普遍存在的。進而,“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科學依據的,若繼續追問,會想到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歎。如何才能減少時間飛逝造成的傷感呢?有人說将時間塞滿就可以了。

其實,終日忙碌的人同樣也會感歎時間都去哪兒了。可見,問題的關鍵不是将時間塞滿,而是塞什麼的問題。如果塞進的是年複一日相同的東西,則對記憶幫助不大,相反,如果塞進的是不同的東西,那麼,這樣的東西便有了“意義”,這裡的意義是指,它們更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成為輔助記憶的元素。尼采曾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為此,人們總得做點什麼,這取決于當事人的處境。

學者、作家和藝術家會通過創作來實現這一點,他們通常會對自己苦心孤詣的作品記憶猶新,清楚地記得許多細節。類似地,那些以賺錢為樂的人會對一些重要數字耿耿于懷,如掙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賺取第一個100萬等,這些被當事人賦予意義的數字就如同刻在時間年輪上的标示,成為他們日後津津樂道的話題。而那些追求仕途的人,會清晰地記得什麼時候當上了處長、局長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創作者的作品,還是生意人的金錢,抑或官位,統統都是時間的記号而已,缺少它們,當事人就真沒有什麼值得回味的東西了。需要指出的是,無論站在創作者的角度,還是生意人的立場,抑或官員的視角,要做一些日後還能記住的事兒,其實并不容易,絕非下下決心即可完成。

這是因為,無論是創作有價值的作品,還是靠腦袋賺到值得炫耀的财富,抑或升官,都難免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有時還需靈感、機遇等因素的巧妙配合。相比之下,旅行容易多了,隻要有想法,就可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體驗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在時間和記憶的長河中設立浮标,為日後的回憶留下素材。由于旅行的所見所聞皆由心而發,因心而起,因此,旅行便具有了超越财富、職業和身份等現實不平等的力量,成為無數人魂牽夢萦的事情。風頭正健的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旅行的藝術》中提到,如果生活的要義在于追求幸福,那麼,除卻旅行,很少有别的行為能呈現這一追求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

類似地,如果認同中國民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說法,那麼,還有什麼比旅行更能體現人們恪守這種信念的行為呢?似乎很難找到。此外,旅行的體驗具有典型的非市場價值,是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一種财富。每次旅行的經曆就如同釀制了一壇陳年老酒,随着時間的流逝,味道愈發濃郁,這恰是旅行與其他消費的一個顯著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旅行愈多,見識越廣,人生閱曆也就越豐厚。這或許是旅行給我們的最大饋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