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會經常參加一些聚會,聚會其實是大家消遣的一個場所,那麼消遣就是聚會的主要活動。你知道嗎,人們在聚會的時候最喜歡玩四種交往遊戲,這四種常見的遊戲我在看書的時刻,總會有各種日常生活的場景浮現在眼前。快來看看你自己都在聚會中玩什麼交往遊戲吧。
“說到不信任,這也難怪,現在現在的社會誰還能相信呢?你們猜我剛才在酒店前台發現了什麼?”
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它常常出自一個點兒獨立收入的中年婦女之口。帶着抱怨、自以為是、甚至有點兒幸災樂禍的惡毒,來開始這個遊戲。它後面跟着的可能是:“那個對老婆那麼好的男人居然帶着小姑娘來開房!”“那個看着乖乖巧巧的小姑娘,這周已經第二次帶着不同的男人來酒店了。”然後她會結論性地說一句:“現在這個社會沒有誰值得信任。”
另外一種形式是和善的對當事人表示同情的讨論。比如誰的臉被人揍了,誰腹部做了手術和難産,然後就這些事件細節進行詳細的讨論。這種事常常發生在我們辦公室飲水機旁,或者閑暇的家庭婦女的聊天之中。
這種消遣在男人之間可能會溫和一點,比方說在酒吧的高腳凳上讨論政治問題或者經濟問題。
這種遊戲是一種消遣,他沒有中場或者是爆場,但是會讓人産生很多不舒服的情緒感受。因為參與這個遊戲的所有人,都是我們的父母自我狀态,在讨論或者批判什麼。這是一種讓人很不舒服的情景和關系。
所以日常交往中,我們一定要避免用父母的自我狀态居高臨下地去和别人進行交往。
2.瑕疵遊戲在電影中,聚會的某個角落也常常會出現一個高傲的男人或者女人,他們挑剔地讨論着其他人,内容小到最瑣碎和最不重要(“去年款式的帽子”),大到最諷刺(“他銀行卡裡存款不到700塊錢”),最惡毒(“他不是純種白人”),最深奧(“他沒有讀過莎士比亞”),最私密(“他勃起後堅持不了多長時間”)最世故(“他想證明什麼嗎”)。
玩這個遊戲地人源自于抑郁地兒童自我時期形成地心理地位——我不好。其實玩這個遊戲的人出自于自我保護的目的,會把自己兒童心理地位轉化為父母自我心理地位——他不好。這也是人際溝通心理學中經典的人的四種心理地位的其中之一。
有這種心理地位的人,他們内心充滿了不安全感,所以他們玩這個遊戲的目的在于尋求安心。從溝通分析角度來看的話,其中有窺探病态的好奇心和警惕性,有時他們也會用父母自我或成人自我表面上關心來掩蓋兒童自我的真正興趣。
玩這個遊戲的人,他内在的心理獲益是避開抑郁感,外在的心理獲益是回避可能會暴露遊戲者自身的缺點的親密關系。比如說上面描述的遊戲者,他就有足夠的理由拒絕一個衣着過時的女人,一個沒有經濟實力的男人,一個非白人,一個文盲,一個陽痿的男人或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
3.笨手笨腳的人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遊戲的步驟的話是這樣的:
1. 懷特不小心把高杯酒濺到聚會女主人的晚禮服上。
2. 布萊克聚會的男主人的第一反應是生氣,但他知道如果他表現的生氣懷特就赢了,因此布萊克克制住了自己,這帶給他一種自己赢了的錯覺。
3. 懷特說對不起。
4. 布萊克小聲嘀咕或大聲表示原諒,這更加強化了他以為自己赢了的錯覺。
5. 然後懷特繼續給布萊克制造其他麻煩,他不小心打碎東西見撒酒水弄得一團糟,在香煙燒到桌布,椅子腿刺穿花邊窗簾和肉汁濺到地毯上之後,懷特的兒童自我變得很興奮。
在這個遊戲中遊戲者很享受做這些事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諒解。發起遊戲的人無論怎樣其實都會赢,如果布萊克表示憤怒,懷特就覺得自己有足夠的理由對其憤怒進行回擊,如果布萊克克制住自己,懷特就會伺機享樂。
但這個遊戲真正的回報并不在于破壞的快樂,而在于他能獲得原諒。
所以對抗這個遊戲的做法是不給遊戲者想要的諒解。在懷特說完對不起後,布萊克不是嘀咕着說沒關系,而是說今晚你可以讓我妻子難堪,破壞家具,弄髒地毯,但請不要說對不起。這個時候布萊克不是寬宏大量的父母自我,而是客觀地承認自我,從一開始就對邀請懷特參加聚會承擔全部責任。
4.你為什麼不?是的——但是。這個遊戲也是在任何形式的團體和聚會當中最常見的遊戲,舉個例子說明這個遊戲的主要特征。
懷特說:“我丈夫總是堅持自己來修補家裡的東西,但他從來沒有修好過什麼。”
布萊克說:“他為什麼不去學一下木工課程呢?”
懷特說:“是啊,但他沒有時間。”
布萊克說:“你為什麼不給他買一點好的工具呢?”
懷特說:“是啊,但是他不知道怎樣使用這些工具。”
瑞德說:“你為什麼不請個木匠來做這些事情呢?”
懷特說:“是啊,但那樣花費太大了。”
布朗說:“你為什麼就這樣接受他做事情的方式呢?”
懷特說:“是啊,但如果這樣的話,總有一天整棟房子都會塌下來”
看完這個案例,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宛然一笑,因為這種事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發生很多次。那我們來看看玩這個遊戲的人的心理分析。
每個人都以“你為什麼不”作為開頭,懷特對每個人的回應都是“是的,但是”來表示拒絕。玩這個遊戲厲害的人,可以一直擋住他人的建議,直到所有人都繳械投降,這樣一來懷特便赢了。筆者身邊就有這樣一個朋友,其實最後他内心也是崩潰的。
從表面上看,玩這個遊戲的人是為了尋求信息或者解決方案,實際上他隻是為了讓兒童自我感到自我滿意和安心。僅從對話的文字上來看,遊戲者似乎處于成人的自我狀态之中,但在真實情境下,我們可以觀察到懷特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無能的兒童自我狀态。其他人則因此轉入睿智的父母自我狀态之中,為了讓懷特受益而急切地分享自己的智慧經驗。
玩這個遊戲的人基本原則是:任何建議都不接受,所以父母的自我狀态永遠不會成功。對玩遊戲的人來說,遊戲的每一步都很好玩,并且每一步本身就會因拒絕他人的建議而帶來一絲愉悅感,不過遊戲的真正報償是在其他所有人因絞盡腦汁而疲于去想還有什麼解決辦法之後所出現的沉默或者是掩飾沉默。
對遊戲者而言他就赢了,因為結果表明他們都沒有辦法。
反抗這個遊戲的方法,就是不給他建議。如果他說某某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對他的回應就是應該是:“那太糟糕了。”這樣的回應會讓遊戲者陷入迷惑甚至引發交錯溝通,這樣懷特就會表現出挫敗感。
玩這個遊戲的人一般都是一種弱者的心态,他内心深處也有深深的不安,他以為這麼做會獲得心安。然而現實是,不能解決事情帶來的不安和這個遊戲會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導緻大家都不願意給予他任何幫助而走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