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張桂貴)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我國位于福建省東南部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内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和河北省邯鄲市的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傳統農業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增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
什麼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我國新認定的3個項目有何獨特性?人民網記者就此專訪了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曹幸穗。
為何要回到傳統農業尋找“智慧”?
“在新世紀之初,糧農組織的專家們在回顧過去一個世紀的農業發展狀況時,驚異地發現,過去一個世紀的現代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顯露出了如過度依賴機械裝備、過度施用化肥農藥、農牧生物品種嚴重單一化等許多負面影響。”曹幸穗介紹,傳統農業開展了數千年、上萬年,曆史證明傳統農業是可持續的,環境友好的。人們主張回到傳統農業去尋找智慧,“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概念由此而生。
曹幸穗認為“農業文化遺産保護”概念裡包含了三個層次的價值判斷:一是傳統農業不是落後的農業;二是曆史證明傳統農業是可持續的農業生産系統;三是今天需要回到傳統農業裡去尋找“智慧”,而不是要倒退到傳統農業的生産方式。
在這樣的共識之下,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組織或機構以及一些國家的政府,共同提出保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系統”。
曹幸穗告訴記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評選工作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評審标準,其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具有獨特的傳統生産方式和知識體系;在當地的食物與生計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包含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生物多樣性;擁有突出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态價值;擁有獨特的農牧業景觀。需要在這些方面都具有顯著特點和全球重要性。
這三個系統為何能榜上有名?
“我國是全球農業文化遺産類型最多、分布最廣、傳承最好的國家,也是世界農業文化遺産的倡導者、推動者、實踐者和受益者。”曹幸穗說,我國人民在順應天時、講求地利、重視人和的農業勞作中,孕育了“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文化,創造了類型衆多、曆史悠久的農業生産系統,不僅保障了糧食供給和生計安全,更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哲學。
中國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系統的項目,不僅存在豐富多樣的物種基因,而且擁有秀美的農牧業景觀,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維護生物多樣性、治理環境突出問題、提升遺産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建設美麗田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生态環境價值和人文社會價值。
曹幸穗以我國新近被認定的三個系統為例向記者介紹,在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中,當地茶農具有獨特的茶葉傳統知識,包括對茶園環境的精心選擇和管理,以确保最佳條件下的茶葉種植,同時确保茶園生态系統的長期穩定和茶葉生産的可持續性;内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是我國入選的首個遊牧類全球農業遺産地,作為“全球可持續牧業和脆弱牧場管理”典範入選,每年春季和夏季的轉場放牧,避免因過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做到可持續地生産肉、奶、毛皮等畜産品;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是我國北方旱作梯田的雨養農業系統,總面積達21萬畝,數百年來,當地社區保留了豐富的傳統品種、環境友好的耕作技術,确保當地的糧食安全,創造出被譽為“中國第二個萬裡長城”的山地梯田景觀。
農業文化遺産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中國是最早響應‘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倡議的國家之一,在許多方面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果。”曹幸穗表示,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率先出台了國家層面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管理辦法》,制定了“政府主導、社區參與、科技支撐、企業帶動、媒體宣傳”的工作方針。
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倡議時,我國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即成為了首批全球保護試點,并于2005年6月成為全球首個正式授牌的遺産地。
截止目前,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共有22個國家的65個系統,其中我國有18個遺産地入選。
“在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中,要注意發揮好、利用好農業文化遺産的潛力資源。”曹幸穗說,農業文化遺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今天,需要汲取農業文化遺産精髓,需要挖掘農業文化遺産的當代價值,進而創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附:我國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清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