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山水古儋州
一、“紅旗小姐姐”薛梅麗火了
“紅旗小姐姐”薛梅麗火了,因其不單是最美逆行者,而且還是靈魂舞者。
一曲《囑姑九點半》,讓海南“儋州調聲”聲名鵲起,也讓領舞者薛梅麗名揚中華。
2020年2月12日,輕快、活潑的“儋州調聲”《囑姑九點半》在湖北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院裡響起。最美逆行者們身披“抗疫”戰袍,跳起感情熱烈、節奏明快的舞蹈,為飽受病毒折磨而焦慮不安甚至意志消沉的病患們加油打氣。手持紅旗的領舞者薛梅麗以輕快、婀娜的舞姿,積極、昂揚的神态,感動了病患,也感動了國人,被譽為“紅旗小姐姐”。
“紅旗小姐姐”薛梅麗風采
一時間,模仿者衆,但無出其右者,要不矯揉藻飾,要不機械闆滞,皆因缺乏靈魂。而薛梅麗雖然身着臃腫的“抗疫”戰袍,也看不清其“廬山真面目”,但因懷着“喚醒沉睡的武漢”的美好初衷,其“曼妙”舞姿反而攝人心魄,因之又被譽為“靈魂舞者”。
薛梅麗,90後,海南西部中心醫院護師。2011年,剛參加工作的薛梅麗就以“白衣戰士,向死而生;救死扶傷,毋論犧牲”的“十六字箴言”作為自己一生的價值追求,因此有了——
2014年,薛梅麗毅然志願加入中建南981鑽井平台維權的醫療戰鬥一線。
2020年,薛梅麗又主動請戰,逆行武漢,加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軍。在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儀式上,薛梅麗說:“論年齡,29歲,正值青年;論專業,我是護士,戰場上急需;論閱曆,這是我第二次為國出戰,有經驗。有啥理由不上前線?”
薛梅麗在方艙醫院仔細詢問病患情況
由是觀之,薛梅麗攝人心魄的舞姿不是“跳“出來的,而是高貴靈魂“澆灌”出來的。向薛梅麗以及她背後衆多默默無聞但又擁有高貴靈魂的“大美醫者”緻敬!
二、儋州調聲《囑姑九點半》
薛梅麗火了的同時,作為“南國樂苑奇葩”的“儋州調聲”也火了。
“儋州調聲”是海南獨特而又古老的民間歌舞藝術,起源于西漢時期,至今在海南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因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極高的藝術價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儋州調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儋州調聲”文化藝術節盛況
“儋州調聲”現有詞曲1000多首,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唱響的《囑姑九點半》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歌詞是:
男:聽阿見依阿說聲囑哥九阿點半囑到九阿點半小呀小水紛紛大呀大路爛爛怎得閑心邏呀麼邏花欄怎得閑心邏呀麼邏花欄哥阿邏來登侬阿邏來來咱哥照念侬 先方兒囑姑勿去守到好哥囑是慢來囑阿慢來 囑阿是慢來男:聽阿見依阿說聲囑哥九阿點半囑到九阿點半小呀小水紛紛大呀大路爛爛怎得閑心邏呀麼邏花欄怎得閑心邏呀麼邏花欄哥阿邏來登侬阿邏來來咱哥照念侬 先方兒囑姑勿去守到好哥囑是慢來囑阿慢來 囑阿是慢來
如今,“儋州調聲”《囑姑九點半》成了“抖音”等各大平台的“第一神曲”,許許多多網民祈望它能走上今年的央視春節晚會。作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海南援鄂醫療隊的“抗疫沖鋒号”,“儋州調聲”完全值此擔當。
三、“儋州調聲”的前世今生
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級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經濟、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儋州市古稱儋耳郡,儋耳郡是海南島最早建于西漢時期(公元前110年)的兩個郡之一。
“歌海”儋州,人人都是山歌手
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催得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儋州調聲”就是“歌海”中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歌種,來源于儋州山歌。早在千百年前,儋佴地區的男女青年在從事田間車水(耕作或制鹽)勞作期間,便使用這種節奏鮮明歡快、旋律活潑流暢,具有獨特地域風格和富于表達思想感情的音調來進行集體對唱,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娛樂傳情。
1、 題材内容
“儋州調聲”是青年男女為了互訴衷腸而自發開展的對歌活動,取材背景廣泛,内容豐富多彩,有反映生産勞動和家鄉建設的,有歌唱改革開放宣傳政策的,有贊美秀麗山河的,有贊美男女間純潔愛情的,也有批判社會醜惡現象的,等等。
儋州兒女多情調,調聲傳情情更濃
“儋州調聲”所唱的歌大都為情歌,青年男女常常于春光明媚之時、月明如水之夜,集體對歌,娛樂傳情。如《囑侬不來郎激氣》, 表現的是男青年約之前遇到的女青年見面,但卻遲遲不見那人前來赴約,所以用調聲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同時也略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金呀雞飛呀出,金呀金雞飛出蹬呀蹬鳳凰,叽叽啦叽勒,逢枯船呀麼隆隆隆隆蹬呀麼,囑囑侬呀麼小年青,是小啊年青哦是小啊年青哦。囑囑囑囑囑侬不來郎激氣,态啊勢合人哥心想在,好花誰見誰不想啊。
“儋州調聲”語言真摯淳樸、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形象而生動,極大地反映了儋州地區的民風民俗。
2、 演唱形式
“儋州調聲” 歌詞内容來源于生活,反映民間尋常生活,一般采用對唱形式演唱。唱“儋州調聲”時,男女青年相對排成兩列或圍成圓圈,互相勾住手指,兩手及身體随着歌聲節奏擺動,載歌載舞,為欣賞的人們奉獻一場“悅耳大操”和“視覺盛宴”。
唱“儋州調聲”時的女青年衣着鮮豔靓麗
在舉行對歌的調聲場上,幾十甚至上百對的男女身着鮮豔亮麗的服飾,載歌載舞同時對歌,因此又具有一定的競技性和欣賞性。2001年,海南首次舉辦“儋州調聲節”,儋州市城鄉一下子湧現出278支“調聲”隊伍,近萬名群衆分别參加了“調聲”表演和體育競賽等活動。
儋州青年那女列隊唱“儋州調聲”
3、 藝術風格
“儋州調聲”曲子都沒有曲名,歌曲亦無歌名。按照漢族民歌體系來分類,“儋州調聲”屬于“小調”體裁,通常以二句曲調和四旬曲調為主,也有二句半體、三句半體、六句體長短句體等,格律與古體詩相近,韻律比古體詩嚴。蘇東坡在貶居儋州期間,對“儋州調聲”的發展頗有貢獻,讓“儋州調聲”從通俗民歌華麗轉變為内涵更加豐富的詩賦體“調聲”,提升了“儋州調聲”的品位。
蘇東坡譽為“儋州文化之父”
“儋州調聲”不強調歌唱技巧,更多的是男女兩隊進行集體對唱時,由每一個隊的領唱者(歌頭)即興創作主體歌詞,以回答對方的首句提問或起“調聲”領唱,然後才是隊員們參與進來齊唱。在對歌中也有很多講究,除了聲音要整齊嘹亮、動作大方以外,還要求即興創作歌詞要快,而且要求歌詞對答準确巧妙。
儋州調聲演唱情景之一
這種在舊曲調基礎上即興的、随機的發展,是“儋州調聲”新作品不斷産生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說歌詞的即興性是“儋州調聲”的最大藝術特征。而且,“儋州調聲”在發展過程中善于吸收古曲、現代歌曲及外國歌曲的旋律,使之更加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
“儋州調聲”善于去粗取精,與時俱進
目前,“儋州調聲”已成為代表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文化旗幟之一,儋州也因之被國家文化部門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四、“儋州調聲”成功逆襲
随着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電視和網絡的普及,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儋州調聲”也不例外。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儋州地區學唱“儋州調聲”的青年男女越來越少,加上老藝人不斷離去,這種依靠口耳相傳的文化遺産正在不斷地消失,面臨着斷層和失傳的危險。
為了保護“儋州調聲”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當地政府多措并舉,大力扶持相關産業的發展,一是将每年的八月十五定為“中秋調聲節”,舉辦“儋州調聲”文化藝術節;二是建設“儋州調聲”文化藝術公園;三是組織編纂“儋州調聲”系列叢書,并把“儋州調聲”編入當地中小學音樂教材;四是舉辦傳承人培訓班,并選拔社會愛好者進行專業進修;五是開展形式多樣的的“儋州調聲”選拔比賽,在保持精髓的前提下,豐富舞台表現形式,并适當融合現當代音樂元素,以期流傳更廣更久遠。
每年八月十五日的“儋州調聲”文化節吸引衆多人參與
每年八月十五日的“儋州調聲”文化節現場人山人海
這些“搶救性”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打造了“儋州調聲”的藝術品牌,但由于其歌詞形式的特殊性和方言演繹的狹隘性,傳唱範圍仍囿于儋州本地,不能較好地在全國廣泛推廣和演繹
儋州調聲表演現場情景之二
儋州調聲演員長城留影
豈料,當“儋州調聲”《囑姑九點半》 在湖北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唱響時,“儋州調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其唱詞的優雅、節奏的規整、旋律的明快,一下子打動了國人。尤其是在舉國“抗疫”特殊的環境下,給予了國人更多的寄托和訴求,使得近來全網“儋州調聲”不絕于耳!
說不清是“紅旗小姐姐”薛梅麗成就了“儋州調聲”,還是“儋州調聲”成就了薛梅麗,也許是薛梅麗的個人靈魂和“儋州調聲”的文化精髓相互碰撞而産生的“互相成就”吧。
不管如何,祈望“儋州調聲”走上今年央視春節晚會舞台,以其“抗疫沖鋒号”的絢美姿态大放異彩,唱響中華,走向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