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初中文言文出師表賞析重點

初中文言文出師表賞析重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2 23:58:32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阙漏,有所廣益。

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nú)鈍,攘(rǎng)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初中文言文出師表賞析重點(中考文言文壓卷資料)1

1、易錯字

崩殂,疲弊,遺德,妄自菲薄,忠谏,俱為一體,陟罰臧否,攸,祎,簡拔,裨補阙漏,淑均,督,和睦,優劣,興隆,傾頹,桓靈,躬耕,苟全,聞達,諸侯,卑鄙,猥自枉屈,驅馳,傾覆,謹慎,夙夜,渡泸,庶竭驽鈍,攘除,斟酌損益,以彰其咎,咨诹,涕零

2、詞語解釋

1)疲弊:人力物力缺乏,國力薄弱。2)秋:時。3)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此句意在勸谏後主廣泛聽取群臣意見。4)恢弘:發揚,振奮。5)引喻失義:稱引,譬喻不合道理,義,适宜,恰當。6)陟罰臧否:陟罰指升降官職,臧否指評價人物。陟,提升,罰,懲罰,臧,善,否:惡。7)良實:忠良笃實。8)志慮忠純: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9)簡拔:選拔。10)遺:給予。11)禆補阙漏:禆,增益,阙同缺。補救缺點和疏漏。12)性行淑均:性格與行為和善公平。13)傾頹:傾覆衰敗。14)痛恨:痛惜遺憾。15)貞良死節:堅貞忠直,能以死報國。16)躬耕:親自耕種。17)苟全:苟且保全。18)聞達:聞名顯達。19)卑鄙:地位低微見識鄙陋。20)猥:辱,降低身份。21)枉屈:屈尊前來相訪。22)三:看望拜訪。23)驅馳:奔走效勞。24)傾覆:兵敗。25)夙夜:早晚。26)不毛:不長莊稼,毛:苗。27)獎率:獎勵和率領。28)庶竭驽鈍: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能。驽:下等的馬,鈍:刀刃不鋒利。29)攘除:排斥,排除。30)斟酌損益:斟酌情理,掌握分寸。損:減少,益:增加。斟酌:商讨,考慮。31)讨興複之:效,重任。32)不:有成效。33)慢:疏忽,怠慢。34)以彰其咎:彰,顯示、顯揚,咎:過失。35)咨诹善道:詢問好道理。诹:詢問。36)雅言:正确的言論。37)先帝遺诏:劉備給後主的遺诏,其中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3、作者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4、文體介紹

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表的基本特征是“動

之以情”。

5、寫作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将劉禅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确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内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定南方叛亂後,于227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前上書後主,這就是《出師表》。

6、内容主題

《出師表》是諸葛亮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禅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侫,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北定中原的決心、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7、結構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

第一層:(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2段):提出了嚴明賞罰的建議

第三層(3~5段)推薦文臣武将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

第二部分:(6段):追叙往事,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追述先帝托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複漢室的策略和決心。表達了“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情感。

第三部分:(7段)總結全文,明确各方面的責任,表達了誠摯的希望。最後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複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初中文言文出師表賞析重點(中考文言文壓卷資料)2

8、文章評注:

1)“先帝創業未半……秋也”:四句總提當時形勢,警策劉禅發憤圖強。起筆凝重,定下全篇基調。

2)“侍衛之臣不懈……外”:人心尚好,希望仍在。

3)“誠宜開張……之路也”:首先提出要廣開言路,廣開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決條件。

4)“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使内外異法也”:嚴明賞罰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徑,故特别強調。

5)第3段:為保證出師以後蜀國内政穩定,諸葛亮對人事安排做了周密的考慮,向劉禅舉一批賢能作為輔佐。

6)第4段:舉薦可靠将領,交待營中事宜。

7)“親賢臣……傾頹也”:規勸後主吸取曆史教訓。

8)“侍中、尚書……而待也”:提出要圖複興,必須親信忠良。

9)“臣本布衣……諸侯”:自述早年志趣。

10)“先帝不以臣……驅馳”:追述為先帝驅馳的原因。

11)“後……二十有一年矣”:回顧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艱苦曆程。

12)“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述說受命以來的辛勤。

13)今南方已定……職分也:說明出師北伐,勢在必行,并表明他效忠蜀漢的赤心。

14)願陛下托臣以……之靈:出師誓言。

15)今當遠離……言:結語表明臨行前百感交集,無限戀念之情。

9、全文要點:

1)思路: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叙經曆感帝恩——出師目标——歸結責任

2)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3)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嚴明賞罰)。③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侫)。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4)分析形勢:①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秋也”.②有利的主觀條件:侍衛之臣……外

5)作者志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6)臨危受命(創業艱難,患難與共的經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7)先後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傾頹也。”

8)出師目标(“大事”,政治願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9)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0、相關詩句:

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陸遊: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文天祥: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11、作者寫本文的目的:

希望國内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12、本文作者向劉禅陳述了怎樣的願望,怎樣的請求?

願望:希望劉禅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侫,治理國家。

請求是:提出出師北伐的請求。

13、諸葛亮向後主推薦人才的共同點是什麼?

忠、賢,都是貞良死節之臣。

14、諸葛亮為什麼要追述自身經曆和追憶白帝城托孤一事?

抒發自己忠于劉備父子的真摯情感,表示“北定中原,興複漢室”的決心。

15、當率三軍,北定中原的條件是什麼?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6、諸葛亮受命以來,采取了怎樣的行動和懷着怎樣的心情來報答先帝的?

行動: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心情:夙夜憂歎

17、“不效,則治臣之罪”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品格和願望?

表現了諸葛亮以身作則的品格。

表達了自己誓死要北定中原興複漢室的決心,希望後主能嚴格治理國家。

初中文言文出師表賞析重點(中考文言文壓卷資料)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