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小學入學信息采集?作者:任孟山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市中區小學入學信息采集?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作者:任孟山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對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做出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健全義務教育入學報名登記制度,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則,進一步規範報名信息采集。比如,全面清理取消學前教育經曆、計劃生育證明、超過正常入學年齡證明等無謂證明材料;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類APP、小程序随意反複采集學生相關信息。
這樣的信息采集瘦身舉措非常必要,不僅能夠讓家長輕裝送娃上學,還能節約信息采集所用社會資源,更好地保障家長和孩子的信息權利。
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此前就有不少家長、專家學者和其他人士大力呼籲,有的地方也進行了積極回應,現在相當于全國落地。應該講,現在的規定讓很多家長會感覺輕松不少,特别對工作和收入比較普通的家長而言,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因為孩子“拼爹”不占優勢的擔憂。這是社會輿論特别關注的一點,對此不僅一些中小學家長有擔憂,一些大學家長恐也難免。最近沖上熱搜的某知名醫學院2022年碩士研究生複試“331分考生逆襲390分考生”輿情中,有不實傳言稱逆襲考生家長是山東濟甯醫學院教務處處長,背後反映的也是對所謂“拼爹”的擔憂。這種社會情緒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此外,從孩子上學的權利來講,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也與此無關。如果說要收集信息,應該收集的是家庭收入是否低于某個标準的信息,以此來決定如何保障孩子在學校的正常生活開支。特别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家長信息與孩子上學的權利無關,隻與孩子的年齡有關,到了适學年齡就應該上學,這是孩子作為公民的法定權利,也是學校的義務。孩子的法定權利不應有太多的手續或信息門檻,而更應是平滑實現,學校履行義務自然也應循此邏輯。
不過也要看到,按照教育基本規律,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并不是學校的非分之舉,因為對學生家庭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學校因材施教以及更精準、有效地幫助困難學生。隻是在某些語境下,不少家長擔心學校收集信息後會更關注富貴家庭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會被歧視。這其實是一種不必要的擔心,經過一段時間的風氣矯正,相信社會理解應該會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些必要的信息還是應該收集,目前出台的一些禁止性規定,更多地應該是一種階段性舉措。畢竟,如何收集學生家長的信息,最終的關切點和落腳點,應該是有利于學生受教育培養和健康成長。
全面清理取消學前教育經曆、計劃生育證明、超過正常入學年齡證明等無謂證明材料,是信息收集瘦身與時代共行的必然之舉,也是節約社會成本的實事求是之舉。現在社會招聘和研究生招生中,經常會有學曆“查三代”的情況,即你的初始學曆是不是本科、你的本科是不是211或985高校等等,把本來“英雄不問出處”的奮鬥精神與奮鬥結果判定,轉化成為一個以學曆出身判定“英雄”的機械行為。讀個小學要提供學前教育經曆,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是把判斷标準機械化的低齡化行為。現在取消了這些,是非常必要的,未來也完全沒有必要恢複。
不得利用各類APP、小程序随意反複采集學生相關信息,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冗餘信息收集、重複信息收集,減輕學生負擔,另一方面也會減少信息洩露的風險,以免讓部分機構或個人從中牟利。曾經有個别學校或老師與校外培訓機構勾連,通過APP或小程序采集家長或學生信息,積累推銷對象或培養潛在客戶,現在的要求可以大幅度減少此類風險。而且,通過“雙減”政策取消學科類培訓,這一社會環境變化也使得此類風險急劇減少。跟學生相關的商業行為當然會始終存在,本來也是正常現象,隻是學生的信息決不能也不應該是從學校洩露出去的。
此次教育部辦公廳《通知》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這一規定來得及時且十分必要。相應地,學校需要通過其他适當渠道和方式了解學生個人和家庭情況,比如教師家訪或學校讓學生主動提出困難申請,等等。但整體而言,“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的原則,是實事求是的要求,能讓家長感覺到輕裝送孩子上學。特别是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确實不需要家長提供太多材料和信息,而應以最簡單、最輕松的方式,保障和實現孩子上學的法定權利。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