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人遇到過這樣的窘境,雖然從小學到大學都一直學習英語,學了十幾年,但遇到需要開口的時候還是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這就是中國式的啞巴英語。單詞背了幾千,語法也會,可是為什麼說不出來呢?學了十幾年,還沒有國外三歲小孩說得流利。
在這一點上我很佩服中國的父母,你看孩子學了十幾年的英語花了那麼多的錢和時間到最後還是不會說,最後父母還不生氣!中國的父母在這一點上可謂是極度“ 寬容 ”。要是這樣的 “ 耐心 ” 放在兒女處對象這件事上,我想社會的焦慮值一定會唰唰地呈直線地下降。
但是到底什麼原因讓中國的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英語最終還是不會說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大家沒有掌握學習語言的方法。
就那我自己的經曆來說,我讀初中的時候一個班50多号人,烏泱泱的,老師操着一口中式英語,其他學生有沒有學好我不知道,反正我差不多是廢了,最恐怖的是還要記各種語法,每次記語法的時候我都在想,我擦,我說普通話的時候好像就沒有語法可言啊,英語真TM矯情。
再舉個例子,很多不同省市的人需要去其他城市工作,有時候需要帶小孩去當地的幼兒園或者小學念書,一年以後你會發現小孩的普通話比你還溜,而且即便回到老家,小孩依然還是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為什麼呢?因為小孩上課的時候聽的說的都是标準的普通話,周圍的小孩說的也都是标準的普通話,這樣就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而且沒有任何痛苦。
還有個現象可能大家注意到了,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聽廣東話就像聽聽外語一樣,但是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假設一個外來媳婦嫁到廣東,每天和婆婆照面,整天想着怎麼互怼,不出兩年肯定一口流利的廣東話。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一直在被動聽和說,所以能很快掌握一門語言。
我們需要知道語言的形成過程,聽說是優先于讀寫的。不久前我去廣州當地一個外貿商店買東西,店主是個40多歲的潮汕人,正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和老外交流,發音雖然也有瑕疵,但是能很流利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她的英語可以說比很多大學本科生都要流利,但是讀寫是卻不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目光所到之處,耳朵所聽之處百分之99都是漢語。你去KFC點個餐是漢語,你坐公交車是漢語,你到了一個陌生地方要問路也是漢語,因此我們接受漢語教學大多數的時候完全是無意識完成的,因此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困難。
我們平常說漢語的時候都是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的,不會想要不要動名詞前置,或者說你等等,讓我想想語法先。實際上語言先是有口語後才有了語法,語法實際上是語言在使用過程當中慢慢積累出來的習慣,然後語言學家再把這種習慣歸納總結成我們在書本裡看到的語法。因此學習英語也是如此,你得先開口說。
也就是做最基本的模仿,久而久之再去用語法梳理自己的口語從而再次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而不是一上來就是一大堆語法,直接把學生搞懵逼了。
聽說其實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生物本能,接收信号:聽;發出信号:說。但是讀寫則不一樣,這個是後天演化的是需要刻意去練習的。但是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講究的是應試教育,不斷的考試測試我們是否認得某個單詞,所以就變成了讀寫優先于聽和說。
這樣的結果就是本末倒置了,很多人會簡單的讀寫,但是聽說卻始終都沒辦法突破。
究其原因還是沒有掌握學習的重點,語言是一個交流的工具,因此學了十幾年聽不懂又說不出來也就理所當然了。另外一個對中國學生來說的難點就是沒有及時反饋,真正的好教練有時候不需要自己非常精通某一項運動,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給予運動員準确的及時的反饋,讓運動員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準确與否,如果對那麼就按照這個方法繼續練下去,日積月累訓練熟練度,然後再圖超越。
如果不能聽懂别人說什麼,也不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即便你背誦了3000個單詞,5000個單詞,那也是一樣沒有什麼用處,因為沒有人和你對話,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對還是錯,你不知道自己對錯就不敢往外說,你生怕錯了,人人都怕錯,這是天性使然。久而久之雖然你背了那麼多單詞和句子最後還是沒有什麼用。因為你不敢說,這不能怪你,因為你都聽不懂,你的大腦沒形成不了條件反射。
同理,學習英語也是如此。我們要每日堅持聽,然後要勇敢地地說,這才是學習英語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記住一點,語言是拿來用的,能流利地交流才是唯一的标準。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沒有辛苦的付出,何來收獲的喜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