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古人寫詩填詞相互借鑒化用也是家常便飯。
比如人稱“宋代小令第一人”的晏幾道,有一首代表作《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圖片來自網絡
其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一句意境非常美,不過卻不是晏幾道原創,而是直接“抄襲”五代詩人翁宏的《春殘》: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将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飒暮蟬輝。
翻開《全唐詩》《全宋詞》,會發現很多這樣的現象,見得多了也就不奇怪了。
高詠楚詞酬午日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北宋滅亡。
南宋朝廷躲在江南,偏安一隅,對金國也是唯唯諾諾。
這讓許多人都很憋屈。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愛國文人紛紛發聲,其中也包括陳與義。
陳與義生于北宋末,是杜甫的鐵杆粉絲,也是當年著名男團“洛中八俊”成員,花名“詩俊”。
本來是少年風流的年紀,經曆了“靖康之變”之後,詩詞也和心情一樣變得沉重。
1129年所,陳與義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帶漂泊,正好趕上了端午節,家國之恨湧上心頭,揮筆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圖片來自網絡
憶昔午橋橋上飲到了1135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這時候他已經是快五十的人了,時常會懷念過去
二十年前,天下還是一片太平,陳與義還可以和朋友們一起飲酒作樂,而現在卻像一條喪家之犬,颠沛流離。
感慨之際,寫下了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圖片來自網絡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可以想象當時的文人雅士是多麼風流倜傥。
而有意思的是,首句“憶昔午橋橋上飲”竟然和晁沖之的一首詞那麼相似。
一說到晁沖之,可能馬上會想到“蘇門四學士”。
不過那個是晁補之,兩個人算是同族兄弟。
晁沖之本人倒也是蘇門弟子之一。
烏台詩案發生以後,蘇轼以及蘇門弟子們紛紛被貶谪。
為了避難,晁沖之就移居到具茨山下,所以被人稱為具茨先生。
晁沖之時常會懷念當年那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填了這首《臨江仙》。
憶昔西池池上飲,年年多少歡娛。
别來不寄一行書。
尋常相見了,猶道不如初。
安穩錦衾今夜夢,月明好渡江湖。
相思休問定何如?
情知春去後,管得落花無。
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是臨江仙,同樣是今昔對比,同樣是懷念過往的繁華,懷念朋友聚會,但是經曆不同,心境也不同,詞中的情感也更加不同。
而作為晚輩的陳與義,至少在首句的創作上,應該是有所借鑒的。
古今多少事正所謂“借鑒”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到了明代,總算有人也借鑒了一把陳與義。
陳與義那首《臨江仙》,結語是“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歎息家國興亡、人生浮沉。
明代才子楊慎被貶谪以後,遊曆四方,寫就《廿一史彈詞》,開場詞就是我們都熟悉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圖片來自網絡
都是飽讀詩書之輩,說楊慎這句沒有借鑒陳與義,估計也沒人信。
相比之下,楊慎的詞多了幾分悲涼,也多了幾分豪邁,絲毫不弱于陳與。
後來更是被毛宗崗父子放在《三國演義》卷首,甚至被人譜曲成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那麼,這三首《臨江仙》你更喜歡哪首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