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丨每天學點新鮮知識
不知道大家對古人用的“如意”是什麼印象。
相信很多人和小編一樣,第一次知道如意這玩意兒,是從《葫蘆娃》裡錐子臉蛇精的一句口頭禅開始的。
“如意如意,如我心意,快快顯靈……”
後來,在看了無數部古裝劇後,對如意的認識又增進了一分,發現它總是以巧奪天工 無比貴重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比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禮儀的臣下必敬獻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順利;
在皇帝會見外國使臣時,也要饋贈“如意”,以示締結兩國友好,國泰民安;
在帝後、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頤神養性,兆示吉安;
特别是在帝後大婚,及至宮中萬壽,中秋元旦時節,都需要臣下敬獻數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後平安大吉,福星高照……
直到長大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不是如意最原始的功能。
一開始,如意其實是……癢癢撓。
俗話說得好,癢癢不是病,撓起來真要命。
自古以來皇候将相也逃不過這“後背癢癢撓不着”的革命性問題。
幸好,人類發明了“不求人”——如意。
如意在中國起源很早,據《事物紀原·什物器用部·如意》記載:
“吳時秣陵有掘得銅匣,開之得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螭彪、蠅蟬等形。胡綜謂:‘秦始皇東遊埋寶以當王氣,則此也。’”
據此推測,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時期就有了玉做的如意。
最早的如意,和現在用的癢癢撓一樣,長得非常寫實。
《裨史類編》中載:“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長可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意”。
也就是說,那時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
現代的“不求人”
那麼,一個普通的癢癢撓,為什麼能從普通生活用品晉升為寓意美好祝福的工藝品?轉折點在哪裡?
其實,這轉折點實在是……有點滑稽。
大家都知道,魏晉人喜歡煉丹服藥,因此經常會出汗身癢,于是那時的文人便養成了手持如意邊撓癢邊講玄學的習慣。
加之那時寬衣大袍,魏晉人又天生有一種潇灑氣質,因而手持如意,便帶有一種非同尋常的美感。
由此,借用如意助談興的做法很快盛行到各種場所。
其後的某年某月某日,如意傳入寺廟,同樣受到廣泛喜愛。一些僧人誦經時也舍不得放下癢癢撓,一邊誦讀經文,一邊……甚至在宣講佛經時,也手持如意。久而久之,一些小僧開始将經文寫在如意上面,以備遺忘(這……不是小抄?),這樣的如意傳入百姓間,對講經傳道起到了重大的宣傳作用。
手持如意的觀音像
由于被貴族人士青睐,又受到佛教僧侶推動,如意的地位大幅度提升。
唐代中晚期,如意首度被“整容”——它的“頭部”形狀發生了變化,逐漸從手掌變成了展翅的蝙蝠、三辮捲雲式,并呈現出向靈芝式轉變的趨勢。
靈芝頭如意
清代,皇家威儀到了無可附加的程度。而如意由于皇家的喜愛,開始了大變身。
到了乾隆的時候,如意畫風大變。
鑒于大家都了解這位有多土豪和農家樂了,基本可以想象轉變方向吧?
簡直可以用金碧輝煌來形容!
乾隆款如意
60柄黃金如意之一
鑲嵌了十多種不同顔色寶石的九九如意,尾部都有壽字黃絲穗,将皇家奢華彰顯到了極緻
從此以後,如意和癢癢撓,就再沒什麼瓜葛了。變成了單一的審美器物,以及我國的傳統吉祥符号。
紫檀木鑲碧玺如意
木柄白玉雙頭如意
檀香木如意
|掃一掃 支持觀觀雅集 |
☟喜歡就點贊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