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代舞俑

唐代舞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18:33:15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鐘雨恒 攝影 關天舜 剪輯 石章穎

2012年的一天,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一位自稱民間收藏者的人說明來意:“我這裡有一個‘抱球小孩兒’,你們有興趣嗎?”

當博物館的兩位工作人員趕到這位收藏者的家裡時,立即意識到,對方口中所指之物,絕非“抱球小孩兒”如此簡單。

唐代舞俑(蜀地寶藏8)1

童子右手握住“氣嘴子”,左腿上放着置換的鞠膽。

這件宋代彩繪童子抱鞠俑,如今已是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坐地裸頭,身着圓領寬袖羅衫,左腳着靴,右腳光腳,雙手抱鞠。但令人奇怪的是,童子虎口上還卡拿着一長條型物件,左腿上也放置有一類似之物。

彩繪童子抱鞠俑是一件十分珍貴的宋代蹴鞠文物,其身上包含了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國古代體育史的重要文物材料。

它也帶來了一系列疑問:童子為何一隻腳光着?虎口和左腿上的長條形物件是什麼?如此特殊的造型表現的是什麼情景?

唐代舞俑(蜀地寶藏8)2

宋彩繪童子抱鞠俑。

它的出現,解開了蹴鞠研究中的一個謎團

西漢人劉向說:“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于戰國之時。”

也就是說,在2000多年前,中華大地上就已經出現了“踢足球”這項古老的運動。

《史記·蘇秦列傳》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缶,鬥雞走狗,六情蹋鞠者。”《戰國策·齊策》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自戰國伊始,至清代,蹴鞠經曆了從萌芽、鼎盛到衰落的不同階段。經濟發達的唐宋時期,稱得上是蹴鞠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副館長宋秀萍介紹,從戰國到漢代,人們所踢之“鞠”,是外以皮革制作,内以填充毛發一類輕柔物質做成的實心球。

但這一形制,在唐代發生了改變,“唐代,鞠的制作工藝發生了重大變革,出現了充氣球。”

充氣球的發明,導緻了蹴鞠技術和規則的革命。這種鞠外以多片熟皮縫制而成,以嘴或工具充氣(打揎)後,以絲繩系住氣孔,則可踢玩。

《全唐詩·答皮日休字詩》中寫道:“八片尖裁浪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閑氣如長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這首詩反映出,至少在中晚唐時,熟皮制作的八瓣球已經普及。

唐代舞俑(蜀地寶藏8)3

宋彩繪童子抱鞠俑。

到了宋代,鞠的制作更加成熟,“宋代鞠的外殼制作有六瓣、八瓣、十二瓣之分,使用最廣泛的,看來是六瓣球和十二瓣球。”

宋秀萍回憶說,當初第一眼看到這件宋代彩繪抱鞠童子俑時,便注意到小孩手中抱的球是“有瓣兒”的,“這個特點讓我意識到,這個球就是蹴鞠,而且是‘充氣球’。”

較之以往的實心球,充氣球的最大變化是球體輕,彈性好,可以踢得既高而遠,也可以踢出很多技巧花樣。

這直接促使漢代以來“法月衡對,二六相當”的六人雙球門制蹴鞠,演變成為唐宋盛極一時的單球門比賽和“白打場戶”比賽。

宋代彩繪童子抱鞠俑有一細節引人關注:童子右手扶球,虎口上還卡拿着一長條型物件,童子的左腿上也放置有一類似物件,這到底是什麼呢?

宋秀萍認為,這兩個物件應是宋人所說的“香胞”,也就是鞠的内膽。

原來,氣球制作的關鍵,是在熟皮制作的外殼内嵌入動物(一般是豬或牛)膀胱制成内膽。但雖有能工巧匠精心制作,踢球時鞠膽在外力作用下也較易破損,須備用内膽及時更換。

盡管更換内膽是蹴鞠比賽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但令人奇怪的是,以往文獻與文物均未有鞠膽破損更換的記載或替換鞠膽的圖像。千年前的古人究竟是如何更換蹴鞠的“香胞”,成為一個謎團,直到這件宋代彩繪童子抱鞠俑的出現。

“你看這個小孩兒,坐在地上,雙手抱鞠,虎口處拿着一個楔形的東西,左腿上也有一個。我們推測,這應該是發生在一場激烈的蹴鞠比賽的間隙。這名隊員發現球沒氣兒了,掉的鞋子還來不及穿好,便坐在地上,一手卡住氣嘴子,腿上放着置換的内膽,頭微微一側,仍然緊張關注着場上的形勢。這是我們在以往的文獻和文物資料中所沒有看見過的”。

宋代時期,兒童蹴鞠有“德體”教化的功能

蹴鞠運動至宋代就十分普及了。在這一時期,競賽體制、組織體系、活動體系、章程規則、運動倫理等都極為成熟完整,其社會影響與普及程度,也堪稱該時期的第一體育運動。

唐代舞俑(蜀地寶藏8)4

《宋太祖蹴鞠圖》。

著名的《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義和近臣趙普等一起蹴鞠玩樂的情景。

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的詩篇中,有“蹴鞠漸知寒食近”的句子,從而可知,“寒食蹴鞠”是民間的一項春日活動。

當時,上至皇室貴胄,下到市井百姓,都以蹴鞠為樂。

更有意思的是,就目前發現的宋代時期關于兒童蹴鞠的文物,遠較成年人豐富。

除宋代彩繪童子抱鞠俑外,故宮博物院藏宋磁州窯蹴鞠瓷枕,以及河南博物院藏白釉黑彩孩兒鞠球紋枕等文物,皆表現了宋代兒童蹴鞠的情形。

在經濟富足,城市繁華,市民文化興盛的兩宋時期,兒童蹴鞠緣何得以發展?這和當時的社會風氣、宋人的教育理念有什麼樣的直接關系?

從已有的文獻資料裡,我們可以得知一部分緣由。

“夫氣球者,儒名蹴鞠,社曰齊雲。乃昔世壯士習運之能,王朝英傑遊戲之學。士夫所喜,子弟偏宜。能令血氣調和,頓使身心軟美。雖費衣而達食,最滅強而欺村。體雖肥胖,敬此而舉履如飛,年乃隆高,頻踢則身輕體健。”這段話出自《蹴鞠譜》的《齊雲理賦》。

意思是說,蹴鞠這項運動有益于身體健康,身胖者可以借此練就輕盈的體态,年長者亦可保持健壯的體魄,士夫子弟皆宜。

又如《西江月》:“健體安身可美,喜笑化食堪誇。更言一事實為佳,肥風瘦痨都罷。”

再如《須知》:“古之齊雲,義禮無忘于聖賢之所置也。原神人用于軍壘操集武士……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健體之功,勝華佗五髒之戲。”

從上可見,宋人認為,蹴鞠可使血脈暢通,有輕身健體的功效。放到今天來說,偶爾踢踢球,可以減肥塑形,保持身材。

可以推測,宋人愛好蹴鞠,以此為健身之道,極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

少年兒童處于身體發育成長的階段,從事蹴鞠活動,應該是受到父母鼓勵的。

另一方面,宋人的孩子不僅要求“體美”,更要“德美”。在當時,能夠進入到圓社(宋代的一種踢球團體)踢球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唐代舞俑(蜀地寶藏8)5

河南博物院藏白釉黑彩孩兒鞠球紋枕。

《蹴鞠譜》記載了宋代圓社嚴格的社規和道德人品要求。

入社蹴鞠之人,必須有教養,尊禮法,守社規,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要具備良好的體育精神與道德。

如《十緊要》:“要和氣,要信實,要志誠,要行止,要溫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謙讓,要禮法,要精神。”

《十禁戒》:“戒多言,戒賭博,戒争鬥,戒是非,戒傲慢,戒詭詐,戒猖狂,戒詞訟,戒輕薄,戒酒色。”

這些表明,宋人蹴鞠并非是單純的娛樂遊戲,也将其視為一種人格和道德的修養手段。

宋人普遍将蹴鞠視為一種健康的教育方式,在兒童成長的家庭和私塾教育中,不但不會加以排斥,反而會鼓勵和支持兒童蹴鞠踢球。宋代彩繪童子抱鞠俑,便是這一理念的見證者。

2004年,國際足聯确認足球起源于中國,蹴鞠是有史料記載以來最早的足球活動。

蹴鞠從戰國時興起,漢唐得到發展,宋以後開始衰落,絕迹于清代。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對古人的娛樂、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它是曆史發展的産物,又随着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而衰落消亡。

看到這件宋代彩繪童子抱鞠俑時,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一個場景:

宋代,在微風徐徐的春日午後,一群小孩兒結伴蹴鞠。他們身着圓領窄袖羅漢衫,下身着褲,雙腳着靴。

因為比賽太過激烈,蹴鞠的内膽破了,一名隊員持球來到一旁,準備換上新的“香胞”,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靴子已經掉了一隻。

這幕輕松愉悅的景象,經某位能人巧匠之手,永遠地定格了下來。

(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供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