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更加開放,對隐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很多情況下,他們願意用隐私交換便利性。」
這是一位知名互聯網企業負責人,曾經在公開場合談及數據洩露和隐私問題時,給出的評價。
不得不說,這句話确實擊中了廣大網民和用戶的痛點。
如今,安裝一個新的 App,使用前會收到一系列的提醒。
比如「允許訪問位置」、「允許獲得手機通訊錄」、「允許啟用電話、短信、相機」……
雖然用戶可以自主決定開不開啟,但用戶一旦選擇了「拒絕」,很多 App 便自動退出不能使用。
這種限制,變相增加了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
并且,就連「複制、剪切、粘貼」,這幾個使用手機時再平常不過的功能,也被不少 App 盯上了。
最近,據央視報道,一家網絡安全機構的技術人員,對兩款手機浏覽器收集用戶數據行為進行了測試。
技術人員複制了一個模拟的銀行賬号密碼,雖然并未使用被測試的浏覽器,但檢測工具卻在浏覽器調用的一份程序中,發現了銀行賬号和密碼。
并且浏覽器在整個過程是明文提取,并沒有做加密處理。
技術人員又在手機上測試了使用的電話号碼和短信,并把浏覽器轉入到後台運行,數據同樣被浏覽器所讀取。
包括在電商平台上浏覽的商品信息,也被這兩款浏覽器完整記錄,其中一款浏覽器在進程被關閉的情況下,仍能記錄。
技術人員稱,「部分浏覽器會在後台運行時,收集用戶剪貼闆當中複制的個人信息,由此可能會帶來重要個人信息洩露,以及可能用于廣告推送。」
對于用戶隐私保護問題,蘋果算是手機行業内的标杆。
用戶隐私的保護,也一直是 iOS 系統更新的重中之重。
蘋果每年都會在 iOS 更新中,加入一些新的隐私保護功能,來保護用戶的隐私不被洩露。
比如早在 iOS 14 系統中,蘋果就加入了剪貼闆彈窗提示。
而在後來的 iOS 15 中,蘋果又加入了「App 隐私報告」。
自「App 隐私報告」推出以來,這個功能就成了各種 App 的「照妖鏡」,哪些 App 讀取用戶隐私信息,一目了然。
打開方法,進入「設置」—「隐私」—「App 隐私報告」,即可開啟。
系統會記錄 App 何時訪問了您的位置、麥克風、剪貼闆等隐私數據,最多可以存儲 App 在 7 天内的活動。
擔心剪貼闆信息洩露的同學,可以通過這個方法,監控哪些 App 讀取了你的剪貼闆。
數據被稱為「信息時代的石油」,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未來。
作為數據内容之一的個人信息,毫無疑問,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
在「數據即資産」共識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互聯網廠商對于用戶數據的渴求顯然就不會改變,依舊還是會想方設法地獲得用戶信息。
互聯網時代給用戶帶來了全新體驗,但是随着互聯網的信息共享,企業要阻止用戶數據的洩露風險,用戶同時也應該注重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
想了解更多關于蘋果設備的使用知識與技巧以及查詢保修,可以關注我的qiguojiang001(奇果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