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5 12:15:35

#頭條将軍文化# #紅星在線#

#頭條讀書院#

文 | 馬譽炜 将軍

【今日薦讀】

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1

年輕時代的李迪 蔚藍供圖

細心的《北京日報》“文化周刊”的讀者也許還會記得,我在今年5月21日的“廣場”副刊的頭條,曾刊登過一篇篇幅不算小的散文《她替丈夫去領獎》,叙述的是已故作家李迪的妻子魏桂蘭,千裡迢迢代表丈夫李迪去浙江湖州南浔受領 “徐遲報告文學獎” 的事兒,許是被文中故事情節感動了的副刊編輯,還特意配上一幅我的拙畫:《李迪遠行》。

今天我這篇小文,要從向讀者報告這個故事的續篇開始。前些天,李迪獲得“徐遲報告文學獎”的稅前五萬元、稅後四萬元獎金到賬了,如何支配這筆錢呢?魏桂蘭早已有了成竹意向,她決定自己再捐獻一萬元錢,湊夠五萬元,一次性捐獻給李迪生前采訪寫作《永和人家的故事》一書的山西省永和縣第一高級中學,要幫助那裡品學兼優和家庭困難的學生們完成好學業。學校領導接到這筆錢後,激動地表示,一定會把這筆錢用到刀刃上,竭盡全力培養教育好革命老區的孩子們。據悉,目前這所高級中學已建起“人民作家李迪事迹陳列室”,黃河岸邊的校園裡,一尊褐紅色的李迪微笑着面向黃河的半身塑像矗立在那裡,每天迎接着天真爛漫的孩子們來校學習。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2

李迪和夫人魏桂蘭在旅遊途中

五萬元,對于一個普通人家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金錢數目。是什麼動因促使這位作家的妻子舍得這樣做呢?我是在手機上的“李迪感恩親友群”裡知道這個消息的。自從亦師亦友、作家李迪老師去世後,我就被同樣熟識李迪的文友拉進了這個微信群。當時驚訝的是,李迪老師雖然已經走了,但有他頭像的微信還在用着,而且還在發布信息。後一了解才知曉,原來是李迪的妻子魏桂蘭用李迪的微信建起來一個親友群,一來可能是她一時還走不出悲痛的心境,怎麼也不願意接受朝夕相處的丈夫突然離去的現實;二來可能是她覺得李迪這些親朋好友生前身後對李迪太好了,對悲痛中的自己鼓勵安慰太多了,建起這樣一個群,就覺得李迪并未遠去,自己還時時刻刻處在溫暖的關懷體貼中,或許能夠減少些許悲傷和孤獨。當時我們大家也都覺得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就每天在群裡說着懷念李迪、安慰魏桂蘭的話,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寄托哀思、幫助李迪老師的家人尤其是魏桂蘭度過這段特殊的日子。這一晃,建群已有年餘了。中間也曾有個朋友提議為避免魏桂蘭過于感傷,可以考慮解散這個群,但被魏桂蘭執意謝絕了。這次看到魏桂蘭向永和學校捐出款項助學的舉動,我給她點了一個大大的贊!稱李迪把畢生精力用于為人民而寫作,精神可嘉;魏桂蘭今天把丈夫李迪得到的獎金全部捐獻給老區學子,品質同樣可貴。不一會兒,魏老師在群裡回複說,這點小事兒是她應該做的,相信倘若先生李迪天堂有知,也是會支持她這樣做的,同時這樣做也是對親朋好友關心厚愛李迪和他的家人的回報,惟願這筆錢真能助學校裡那些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孩子們一臂之力,激勵他們更好地學習,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席話,感動着微信群裡所有的人們。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3

李迪在山西永和采訪時購物

其實,在這個微信群裡生活,每天感動人的事兒還有不少。可以這麼說,現在已經不是群主魏桂蘭離不開這個群,而是如我一樣的李迪好友們都離不開這個群了。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4

作者為遠行的李迪作畫,上了《中國作家》雜志。高偉供圖

在這裡,沒有嘻嘻哈哈的打逗,絕無傳播消極無聊帖子的,甚至也很少你好我好的客套。有的是心靈與心靈的深情互動,文友學友間互幫互助的共同提高,親如兄弟姐妹似的關心體貼。在這裡,我們更多地了解到作家李迪的品質和精神,魏桂蘭經常情不自禁地回憶起丈夫李迪生前的點點滴滴,我們以前都熟知李迪癡愛寫作,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他那麼珍愛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身邊的花草、動物,回到家裡一有空閑就侍弄花草,喂家裡的寵物貓黑黑、喂衆多的流浪貓,喂偶爾飛來的鴿子,愛護哪怕是一隻刺猬。李迪是一個博愛、大愛之人。

在這裡,我們見證着真正的友誼。人民公安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國強在群裡回憶起李迪生命的最後歲月,當李迪忍着疾病的劇痛将《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書稿交給作家出版社之後,對好友李國強說自己實在無力看校樣了,拜托他下步幫助再校對一遍。李國強沒有辜負好友李迪的囑托,李迪去世後,他不僅幫助李迪校對了最後一部書的書稿,還寫出數篇與李迪交往的文章發表在各類報刊上,并積極助推群衆出版社于今年7月編印出版了一套10冊《李迪文集(公安文學卷)》。作家出版社少數民族文學編輯部主任、《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一書責編史佳麗回憶起李迪進手術室之前給他發的信息:“手術之前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交給了你,我也就踏實了。我的手術一定能成功!就是萬一有什麼閃失,我也完成了黨交給我的任務……為我加油吧!”《社區民警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主人公陳先岩回憶,當初李迪完成了對他的采訪時說:“小警察,沒有錢,拿不出稿費和出版費,我李老頭就幹一回公益事業,不要稿費,就是倒貼出版費也要寫好這本書,因為我佩服你!”李迪的老戰友、曾任《解放軍報》社社長的孫曉青回憶說,李迪在部隊時寫作就特别投入,隻要進入采訪情境就和人家一起哭、一起笑,經常淚落紙上,正是他把文學寫作當成事業來做,滲透進骨髓裡,才有一部部佳作問世。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也是李迪的老戰友,他在深情地回憶了幾十年來與李迪交往後說,我相信此時李迪正在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注視着我們,用他那熱情似火的心胸,用他那灼灼逼人的文筆告訴我們:“朋友,熱愛生活,善待生活。我來過這個世界上,我走了,我仍在!”微信群裡的人們幾乎人人動手寫回憶李迪的文章,抒發心中緬懷的哀思與情感。他們中有出版社、報刊社的領導、編輯、記者,有當年李迪老部隊的首長、戰友,有李迪接觸過的被采訪者和寫的書中的主人公們,有曾經得到過李迪幫助的人們。其中不乏文學界的名家宿将,也有各行各業的普通人,這些人都曾深深感動過李迪,也被李迪深深地感動着。還是在李國強副總編輯的提議下,将這些回憶的言論和文章結集出版,定名為《懷念李迪》,今年5月已由群衆出版社付梓出版。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5

2018年10月,作者與李迪等文學名家走進安徽蕪湖西河渡。王娜供圖

每天清晨,微信群裡第一個送上問候的肯定是魏桂蘭:“群裡的每一位尊敬的老師、親朋好友們!寒露來臨,天氣變涼。各位要保暖防寒,多多保重!願你們永遠健康快樂,美好常相随。”“群裡的各位老師、親朋好友大家好!重陽節到了,祝大家健康、幸福,吉祥、如意。”是啊!轉眼李迪離開我們已經一年多了,盡管魏桂蘭依然容易觸景生情,想起李迪就淚水漣漣,有時控制不住就在群裡哭訴一番,伴随着還要出現許多悲傷的符号。但她總的來說還是堅強的,已漸漸聽從大家的勸告,走出當初的悲痛,到家的周邊、到玉淵潭公園去散步、唱歌,多與孩子們等親人相聚,并接常不斷地把自己的新收獲與群裡的人們分享。群友們也經常在群裡發些文學作品和好聽的音樂、戲劇,營造其樂融融的濃烈氛圍。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6

本文刊載昨日《北京日報》文藝副刊,改題為《《“李老頭”仍在微信群》責任編輯 傅洋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7

“李迪感恩親友群”回憶文章已編輯成書出版。作者供圖

如今的網絡時代,幾乎人人有手機,微信朋友群可謂林林總總,每一個群都凝結着不同的情愫,數不清的微信朋友群,組成了與大千世界共存的虛拟世界。我所在的這個朋友圈别開生面,虛拟世界裡真情濃濃,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2021.10.19于北京

文章已于2021/11/06修改

.

精選留言

  • 灣平台編輯|傅群雄:馬将軍好!微信版做得真好!馬将軍是有心人,把一些細小的情節記錄的這麼詳細,非常感人!謝謝您!看到您畫的《遠行的李迪》,忍不住還是潸然淚下。因為李迪一去不複返了,隻能永遠看着他的背影,千呼萬喚不回頭!再次謝謝馬将軍。我珍藏了!這是非常珍貴的一段人生曆程!魏桂蘭 北京
  • 周文鵬:一切都是身體健康前提之下
  • 卧灣平台編輯|傅群雄:人民作家為人民。寫得真好!張國慶 山東
  • 卧灣平台編輯|傅群雄:感動人的李迪先生,魏桂蘭女士,是他們這樣的人,為社會送去片片陽光,縷縷溫暖,時時讓人感到正義正氣還在……單保榮 河北
  • 卧灣平台編輯|傅群雄:讀來感人,很不錯啊!胡業昌 河北衡水
  • 妙舞人生:人民的好作家李迪老師不會走,他永遠活在親人和國人心中!李迪老師的妻子魏桂蘭承續先生的大愛,奉獻愛心幫助了别人也快樂了自己,值得點贊!馬譽炜将軍的文章《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例舉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事迹讓讀者充滿感動和敬佩,謝謝馬将軍的佳作文章帶給讀者的心靈震撼和啟示,微信群就要這樣弘揚社會正能量,學習交流正面信息,相互關心和幫助。
  • 卧灣平台編輯|傅群雄:謝謝馬将軍!你的追思也表達了我們的心意孫曉青 北京
  • 梅子:戰友情濃。感動。李迪老師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 李大州:《傍晚敲門的女人》
  • 全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命隻有一次,一定要保重身體,勞逸結合,健康長壽!

作者簡介

馬譽炜筆名馬達、馬未歇,河北省景縣人。1976年初入伍,同年9月入黨。長期在原北京軍區機關和部隊工作,陸軍少将。曾參加過唐山抗震救災和對越防禦作戰。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散文随筆集《磨合人生》《生命的長度》,書信體《與年輕官兵談人生》,政工研究文集《走近新生代》,長篇紀實文學《1976.紅星在唐山閃耀》等書籍。曾四次蟬聯解放軍報社“長征文藝獎”,獲中國報紙副刊作品銀獎和三等獎各一次,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

@中國軍網

#頭條紅色文化#  @百将文化藝術

編輯:百将文化藝術中心昕虹

簡單直接的文化案例(生活在這樣一個微信群裡)8

匾額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獨特的一種民俗文化。它是一塊懸挂在殿堂、樓閣、門庭、園林、賓館、酒店、商店等單位的一塊牌子。匾額是各種建築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的意義相當于建築的眼睛,是告知建築物的名稱及用途,也是用于宣傳的一張名片。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也是将軍。如今用的毛筆,是秦朝監督修築萬裡長城的将軍蒙恬首創。百将中心可以邀約文武雙全的将軍書法家和名人書法家題聯題詩題字題匾和筆會展覽。邀約軍地名人和教授開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