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7日,2020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的勇士們,克服了包括缺氧在内的種種艱難險阻,成功登頂珠峰,并刷新了在頂峰停留時間長達150分鐘的新記錄。這一天,這一壯舉,必将載入史冊。
提及珠峰極度缺氧,缺氧的真相其實很“詭異”,上海與珠穆朗瑪峰上空氣中的氧濃度其實是一樣的,都是21%,您信嗎?但這是真的。
常聽人說,也常看到各類媒體文章如此描述:青藏高原空氣稀薄,氧濃度很低……果真如此嗎?其實這是一個并不準确、甚至存在謬誤的描述。簡言之,青藏高原空氣稀薄缺氧是事實,但空氣中的氧濃度和平原地區一樣,同為21%。人在高原、人在珠峰之所以會缺氧,那是因為空氣中的氧分壓低,實屬“低壓性缺氧”。
專業詞彙把您“繞”暈了吧?别急,有圖有真相:
依據大氣物理學的發現,以上海為例,我們的生存環境大體上相當于海拔“零高度”,也就是所謂的“海平面”。從我們腳下的土地,向天空延伸5000公裡的範圍内被稱為大氣層;其中100公裡内被細分為大氣層内的勻和層。空氣再輕,也有重量,大氣層中的空氣“抱團”壓向地面的重力我們稱其為“大氣壓”。不同厚度的大氣層對地面形成的壓力“輕重不一”,越往高處攀升,大氣層越來越“薄”,對地面形成的壓力自然就越來越小,氣壓當然就越來越低。反之,如果我們掉轉方向,向地下、向大海深處穿越,氣壓會越來越高,都高于1個大氣壓。但是,大氣層勻和層内空氣成分的構成比是一樣的,氮氣占比78%,氧氣的占比都是21%,另有微量其他氣體成分。
可以這樣認為,随着大氣壓的變化,氧分子其實就像是一群有恐高症的猛士,一入深海似蛟龍,力猛性剛,内力渾厚,衆志成城;一到高空像醉漢,頭暈眼花,腿腳發軟,隊形散亂。
人在高原、人在珠峰之所以會缺氧,不是因為空氣中氧的比例不足,而是氧的力量不夠。氧濃度講的是比例,氧分壓說的是力氣。
關于青藏高原的“空氣稀薄”,實際上說的是氣體分子密度的“稀疏”與松垮無力。我們再換一個角度理解,譬如說在一棟大樓裡,有100個人長住,其中21人為青壯年,青壯年占比為21%;同樣的大樓,有1000人居住,裡面有 210人為青壯年,青壯年占比也是21%。兩棟大樓的“實力”能一樣嗎?氧分子恰似青藏高原空氣中的“青壯年”。
至此,如果我們反向思維,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在高于1個大氣壓的環境中吸入純氧或高濃度氧(即高壓氧治療),氧的“勁道”會顯著增強。其實氧有真性情,氧是真“漢子”,每當身處較大的壓力環境之中,總能攜手凝聚,同心同德,活力四射,充分彰顯團結的力量。并且環境壓力越大,越發鬥志昂揚。
韓揚(上海市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高壓氧科主任醫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