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的楊寶霖依然每天在家堅持寫作。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攝
掃碼看“我為什麼當老師”主題視頻
今年初,東莞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統推出“我為什麼當老師”師德師風建設每月一主題活動,2月13日組織全市10萬名教師“同上師德第一課”,通過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的故事,叩問“我為什麼當老師”的初心;3月18日推出第二期“尋找身邊的張桂梅——做‘戰疫勇擔當’的老師”,通過記錄疫情之下5位不同崗位教育人的所思所想,見證東莞廣大老師在疫情面前義無反顧、盡職盡責、心懷大局、齊心合力共克時艱的擔當作為。
4月15日,“我為什麼當老師”第三期在南方 東莞頻道上線,本期主題是“尋找身邊的張桂梅——做專業精湛的大先生”。視頻通過楊寶霖老師畢生追求專業發展、影響幾代教育人的動人故事,以此激勵廣大教師堅守初心,以楊寶霖老師等典型為榜樣,追求專業上的精湛,成就理想中的“大先生”。
視頻在全市教師中引起強烈反響,播出24小時内點擊量超過30萬。有老師留下評論:“向專業精湛的楊寶霖緻敬!從走上講台的第一天起就牢記教育初心,時時刻刻學習,認認真真教書,踏踏實實做人。”
1 三拒管理崗位 堅守為師本心
從1957年到1997年,辛勤耕耘四十載,初登講台,便立下“立志四條”。為了上好課、教好學生,年複一年堅持編寫上課輔助資料,四十個春秋,一個平凡普通的語文教師,用一本又一本著作壘起了無可比拟的專業高度,他就是“大先生”楊寶霖老師。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楊寶霖用四十年的從教生涯诠釋師者本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社會進步,國家富強,都要靠人。人要有才,是老師教出來的,為國育才,為社會樹人,是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四代為師,教育的烙印融入了楊寶霖的血脈中,從當上語文教師的第一天起,他便立下“立志四條”,鞭策自己不斷進取。
第一,一輩子當教師。“在黨的培養下,我從一個茶樓童工成長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報答國家、報答黨的恩澤,一輩子當教師,為社會培養人才。”
第二,提升教學能力,通過備課提高講課能力,充分理解課本内容後再教學。
第三,誠實地承認自己底子薄,向他人學習,不能驕傲。
第四,要樸素、老實、誠實、嚴格、嚴謹,為學生做好表率。
楊寶霖将這四條寫成了座右銘,放在辦公桌上時時提醒自己,時至今日依舊如此。
秉持四條為師初衷,楊寶霖刻苦鑽研、不斷精進,由于專業工作出色,第二年便被評為縣優秀教師。1959年,他在23歲時被推薦擔任廣甯縣第四中學代理校長,但一年後請辭。
後來回到東莞任教,楊寶霖被東莞市教育局派到某中學擔任主任一職。接到調令,他表示反對,“語文教學我沒問題,但我的管理、組織能力以及同人打交道的能力較差,讓我當主任是棄我所長,用我所短。”
由于在日常備課學習過程中對農史頗有研究,1982年開始在華南農業大學任教,兼農史研究,後被邀請擔任東莞農委副主任一職,他再次婉拒。
四十年執教生涯,讀書無數,育人無數,著作無數,他卻稱自己不過是一個教書匠。面對三次調崗晉升的機會,楊寶霖始終堅持本心,堅守講台,在三尺之地書寫無悔人生。
2 十餘萬張卡片記錄點滴積累
1957年7月,楊寶霖從廣東師資培訓班畢業。同年8月,受省教廳遣派,到粵西北廣甯縣第四中學任教,跟随先輩的足迹,踏上教書育人的道路。
自覺學曆低、資質淺,楊寶霖便想了各種辦法來提升自己。“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語文這一科很多知識在大學是學不到的,需要日積月累,不斷鑽研。”
他曾在一本書的自序中寫道:“衆所周知,語文教學是個橡膠袋,是個無底洞,非博覽群書不能濟事……教學需要讀書,讀書豐富教學,輾轉循環,日漸深入,遂由今而古,由博而專。”不斷鑽研、不斷積累、不斷提高,楊寶霖始終以此要求自己。
從教數十年,為學數十年,他一直保持着一個習慣——記卡片。無論是備課還是研究文史,都會用一張張小卡片将閱讀時遇到的疑點、難點逐一記錄下來,然後分門别類、歸納整理,至今積累的卡片超過十萬張。
“平時如果遇到一些疑難點一下子解決不了的,我都會查閱先前記下的卡片。”他講述了一個細節,“在教高一《雨中登泰山》這篇課文時,裡面有一句‘吸翠霞而夭矯’,‘翠霞’一詞課本上沒有注解,‘霞’一般指雲霞,‘翠’一般指綠色,但霞哪裡有綠色的呢?”為了查清“翠霞”的意思,他查閱了所有的字典、詞典,仍遍尋未果,于是便翻閱之前記錄的卡片,終有所獲。“在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裡,‘翠’解作鮮明的,現在的字典沒有這個解釋。如果老師明天講課今天才備課,哪裡去找這本書?語文老師平時一定要多學習,多積累。”
嚴、勤、細、實,這是楊寶霖的一貫堅持,每一次備課,每一節課堂,他從不怠慢。“語文老師,明天上課今天備課,隻能照搬參考書講,那樣是培養不到人的。”他說,當年教書,第二天要講課,前一天思考的不是備課的内容,而是如何提問、啟發學生,而日常的寫作積累都是為備課做準備,“一方面自己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能深入地了解課文,更好地講課,讓學生有所啟發。”
3 多年堅持為學生自編課外教材
以前,一門語文科隻有一本課本教材,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楊寶霖認為,語文兩個最基本又最關鍵的技能:閱讀和寫作,隻有閱讀得多才能寫得好。為了讓學生學好語文,他每個學期都會編寫課外閱讀教材,《初中古文字詞句式》《課外閱讀文選》《古詩詞文選讀》……從1973年開始一直到退休,一編就是許多年。
當年,要編寫一本課外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找到合适的閱讀資料,自己刻在蠟紙上,再油印出來。”楊老回憶,以前打印機和複印機都是稀罕品,印一本書需靠自己一筆一畫刻在蠟紙上,“用那種針頭一樣的筆尖,慢慢刻,力道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
根據每個學期不同的學習任務以及學生不同階段所需掌握的知識點來編寫課外閱讀教材,配合語文課本給學生用,雖然要花很多心思和工夫,他卻樂在其中,教學效果也顯而易見。那些年的東莞縣中學統考,每次語文作文前五名基本都是他班上的學生。
當年教學時,很多老師為了圖方便,讓學生用作文紙寫作,但楊寶霖堅持用作文本,一來可以督促老師及時批改,二來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按批注進行修改。“一個字一個字地改,一個标點符号都不能錯過,每天晚上批改15篇作文,改不完不睡覺,第二天發回給學生修改。”
這些作文本也成為學生進步的見證。“從一個學期的頭一篇到最後一篇,向學生總結,讓學生看見自己的進步,從而有了學語文的信心。”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人才,我對學生的熱愛等于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四十年間,楊寶霖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即便已退休二十多年,許多學生依然心懷感念,時時聯絡。
從教多年,愛生育才,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楊寶霖當之無愧為“大先生”。
■聲音
楊老師是東莞的文史泰鬥,也是教師的楷模。他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初心不改,盡管學校想安排他做管理工作,但他一直堅持做一線老師;二是工匠精神,楊老學識淵博,教學水平非常高,對教材很熟悉,但每一堂課上課之前都一絲不苟備課,研究教材、研究學生;三是楊老師是真正的學者,在文史研究方面可以說是泰鬥型人物,這要歸功于他耐得住寂寞,安貧樂道地堅持研究。
——東莞中學校長黃燦明
楊老師非常熱愛和專注于教育事業,在業務上精益求精。他孜孜不倦、不知疲勞的精神,感動着我們、鼓舞着我們。
——東莞中學原校長葉淦培
楊老師是傳道授業的傳燈者,是當代東莞文化界承前啟後的人物,發揮了傳燈作用。
——東莞市黨史辦主任李炳球
楊寶霖老師是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最好示範,他用行動為“教育”這兩個字做了最好的注解。
——莞城中心小學語文教師張玮
為了一個研究材料而搜遍全國的嚴謹治學态度,幾十年如一日甘做苦行僧的研究精神,對東莞本土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癡迷,指導學生時的耐心細緻謙虛平和,做老師就應該向楊寶霖老師那樣,樂于奉獻,立德立言立功。
——東莞市可園中學數學教師高錦元
撰文:黃婷 林群賢 黎晗
統籌:王慧
(東莞中學老師袁志強對本文亦有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