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11月18日,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149人當選廣東共新增7名兩院院士,其中包括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含外籍院士1人),分别是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流體力學專業的夏克青、來自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的馬於光,以及來自南方科技大學傑曼諾夫數學中心的傑曼諾夫;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含外籍院士2人),分别是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的饒宏和南方醫科大學的高天明,2名外籍院士分别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羅智泉和來自阿爾伯塔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徐政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1月18日,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149人當選。廣東共新增7名兩院院士,其中包括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含外籍院士1人),分别是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流體力學專業的夏克青、來自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的馬於光,以及來自南方科技大學傑曼諾夫數學中心的傑曼諾夫;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含外籍院士2人),分别是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的饒宏和南方醫科大學的高天明,2名外籍院士分别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羅智泉和來自阿爾伯塔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徐政和。
廣東曾被認為科研力量有所缺失,而院士數量與經濟發展水平不成正比,也曾引發不少讨論。今年,廣東新增7位兩院院士,與廣東對科技發展的投入、寬松科研環境的助力,以及靈活的人才吸引機制有着莫大的關系,而這些因素,亦令院士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推動了廣東的發展。
如何充分發揮院士作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鵬城實驗室是一個值得探讨的廣東“産學研一體”經典案例。該實驗室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為依托單位,與位于深圳的各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業等優勢單位共建。這一“國字号”平台,開展區域性多領域、跨學科、大協同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3年多的時間裡,鵬城實驗室已集聚了包括31位院士、200位國際會士、國家傑青等高端人才在内的3400餘位各類人才。
大量科研經費投入,為鵬城實驗室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鵬城實驗室的科研經費寬裕,是由于有政府的參與和資助。作為經濟強省,廣東在科研投入方面有“大手筆”的能力。2019年,深圳提出将确保基礎研究投入比例不低于财政科技專項資金的30%。數據顯示,當年一季度,深圳市财政科技累計支出82.3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98%。
靈活的人才政策與寬松的科研環境,更是鵬城實驗室迅速發展的關鍵所在。鵬城實驗室本着“不唯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創新“自主運行”“合作共建”“協同攻關”“創新文化”等體制機制,特别是“雙聘制”成為了新型舉國體制下科研人事管理制度創新的重要突破。這3400位各類人才是以全職、雙聘和兼職等市場化用人形式聚集起來的,本次新當選的院士中,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南方科技大學傑曼諾夫數學中心主任傑曼諾夫、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羅智泉及來自阿爾伯塔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徐政和,均為外籍院士,而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均在鵬城實驗室的共建單位之列。不以嚴格的身份歸屬限制人才,而是以靈活的機制吸引人才,以寬松的科研環境供其發展,方能更好地發揮出科研力量與院士作用。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幾乎是本能地注重科研成果轉化。除建立之初即為“産學研一體化”體系的鵬城實驗室之外,廣東亦有不少成果轉化案例。例如,今年9月,廣東省醫學科學與院士聯合實驗室在廣州成立。簽約儀式上,廣東省醫學科學院院長、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餘學清分别與7位院士簽約。作為簽約代表之一,婦科腫瘤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馬丁表示,他将聚焦卵巢癌單病種質量控制,通過卵巢大數據平台的臨床數據,推動卵巢癌臨床治療質量控制,為分級診療提供決策依據,提升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董家鴻指出,他所在的院士聯合實驗室聚焦肝膽疾病的智慧醫療技術創新應用實踐,希望利用智慧科技來解決更多肝膽疾病的治療難題和技術問題,提升廣東省乃至全國肝膽疾病的外科治療水平。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優勢資源,加速大灣區醫療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并通過廣州輻射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若能成功建立起一體化、智慧化的智慧醫療體系,在全國亦是先行者。
廣東再添7位院士,值得慶賀。同時亦期待,對科研的重視、投入與“産學研一體化”的探索,可更好地發揮院士作用,進一步促進廣東經濟社會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