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備考】2022年全國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4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儒家亞聖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張“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國思想家盧梭也認
為:“憐憫是人的天性。”古羅馬詩人尤維納曾有這樣的詩句:“心地的溫情,是大自然把眼淚給予人類的同時,贈予人類的禮物。”
慈悲心,即憐憫心,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善念。正因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光明的起點。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麼聯想和感悟?請以“永懷慈悲,擁抱光明”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材料第一段引用名言,指出“不忍人之心”““憐憫”““溫情”“慈悲心”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第二段先解釋“慈悲心”的内涵,接着指出其存在的意義。綜合兩段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話題就是“慈悲之心”“憐憫之心”,這是文學作品中一個古老的話題,是人類情感中彌足珍貴的一部分。“慈悲之心”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它促使人關注身邊的人、事物,乃至世界,從而關注人生的意義。懷有慈悲之心的人對處于不幸境況的人會産生同情,心靈會受到觸動,會生出扶持與援助的欲望。具體寫作中,考生需要考慮慈悲之心是什麼,如“慈悲之心”是溫暖人間的薪火,是人類共同傳承的良知,也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為什麼要懷慈悲之心,慈悲之心,猶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溫暖了處于困境中的人們,猶如沙漠中的一股甘泉,給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猶如一把鑰匙,為自己和他人打開一扇通往人間溫情的大門;面對他人、他物的不幸,我們應該怎樣做,慈悲之心的意義如何,如“慈悲之心”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常懷慈悲之心,可以使人們在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中精神得到淨化,靈魂得到升華。
““以‘永懷慈悲,擁抱光明’為主題”限定了寫作的主題。考生可以先結合材料來談對“慈悲之心”的理解,也可以聯系魯迅的名言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引出觀點,如“在當今這個多元的社會,更需要慈悲之心,來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接着從是什麼的角度闡釋“慈悲之心”,如“慈悲之心,就是心系天下蒼生的責任與擔當”“慈悲之心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胸懷”,并列舉相關事例進行闡述;最後再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告訴我們怎麼做才能具有慈悲之心,以及心懷慈悲對自己的影響。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這是一個網絡信息資源豐富的時代,各種軟件便捷、開放,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替我們省下了許多學習和交流的時間,也讓我們見多識廣。與此同時,我們每天又花太多的時間沉溺其中,被不同的資訊、段子、短視頻裹挾,每個時刻好像都是愉悅的,但最後發現自己茫然若失。
劉擎教授曾說:我們在豐富之中變得貧乏了。
對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理解和感悟,結合自身體驗,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拟。②明确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
材料第一段指出,一方面網絡上資源豐富,軟件便捷開放,讓我們省時省力,又見多識廣;另一方面我們每天又被各種資訊、視頻等裹挾,花了大量的時間,在表面的愉悅之後更多的是茫然和空虛。第二段劉擎教授的話指出,網絡雖然豐富了我們的資訊,但卻讓我們變得日益貧乏。
綜合兩段話來看,材料指出了網絡的利與弊。網絡有利的一面,材料中已經闡釋得比較清楚明白。需要弄清楚的是材料中的“愉悅”“茫然若失““貧乏”具體指什麼,這是了解網絡弊端的關鍵。我們每天看的資訊、段子和短視頻,既是我們感興趣的,又是毫不費力就可以得到的,所以沉迷其中,我們内心的每個時刻都是愉悅的;但是網絡上的閱讀是碎片化的,很多知識我們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既沒有探索之後茅塞頓開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又不能對感興趣的内容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心裡自然是茫然若失;而在這種長期的不勞而獲的過程中,網絡上所謂豐富的信息資源花費了我們太多寶貴的時間卻并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優秀、更強大,反而讓我們漸漸地失去了探索的欲望,進而也會慢慢失去學習的能力,變得貧乏了。當然對于網絡的利與弊,考生還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必拘泥于材料。
從“理解和感悟”“結合自身體驗”等語來看,文體比較寬泛,可以寫議論文,也可以寫記叙文或散文。若寫議論文,可以談網絡的利或弊,也可以談我們如何揚其長避其短,讓網絡更好地為我們服務。如果寫記叙文,所選材料應該凸顯網絡的利或弊,可以運用細節描寫、情節上的反差或點睛之語來深化主題。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有着美好的期望。然而,這種期望可能和時代需求、現實條件、家人期待……存在落差或錯位。
面對上述落差或錯位,你有怎樣的體驗或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體會或看法。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拟;文體自定(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材料由“這種期望可能和時代需求、現實條件、家人期待……存在落差或錯位”引出此次作文的核心話題——如何平衡自我的預期和家人、社會對自己的預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家庭和社會對我們也可能有不同的期望,在複雜的現實生活和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個人的期望與家庭、社會的期望往往會出現落差或錯位,題目要求考生就此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站在“個人”角度,論述應永葆初心,堅持自我,方能無怨無悔;可以站在“家庭和社會”的角度,說明每個人都與自己的周遭息息相關,應該勇敢地承擔家庭、社會的責任;也可以辯證看待這一問題,分析個人、家庭和社會身份之間的關系,論證保持不同身份之間的平衡的重要性。
寫作時,考生可選擇議論文文體,以“聽從社會召喚,做一個有用之人”為标題,開篇提出論點:當個人願景與社會期望發生落差和沖突時,當代青年應該聽從社會的召喚,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接着展開論述:自己的期望固然美好,但是如果忽視了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人生就缺乏真正撼動人心的光輝和力量;當代青年若想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就必須聽從時代召喚,把個人興趣與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最後總結全文,重申論點即可。
【參考立意】
1.笑對落差,展示風采。
2.理性處理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
3.聽從社會召喚,做一個有用之人。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借鑒”一詞,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跟别的人或事相對照,以便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
②東漢思想家荀悅認為:“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意思是說,君子有三種借鑒:鑒于前事,鑒于他人,鑒于銅鏡;以前事為明鑒可吸取教訓,以他人為明鑒可效法其人的賢德,以銅鏡為明鑒可看清自我。
上述材料給了你怎樣的啟示?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指明了本文的話題為“借鑒”,并闡述了“借鑒”的含義,“跟别的人或事相對照,以便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材料二指出可以借鑒的對象,并結合相關對象指出借鑒的價值,可以以前事為鑒,吸取教訓,可以以他人為鑒,效法他人的賢德,可以以銅鏡為鑒,看清自我。考生隻要圍繞“借鑒”來談都符合題意。
解答本題,可以思考借鑒的對象,如要薦古,那可不可以鑒今?可以以人為鑒,能不能以事為鑒?可以以鏡為鑒,還有何物可以為鑒?其實推而廣之,萬事萬物皆可為鑒,因為所謂借鑒,無非是認識世界,然後反觀自身。
可以思考如何借鑒。認識世界應該以為我所用為目的,即以我觀物,強調認識的主體性;反觀自身,則應以對世界的認識為基礎,即以物觀我,強調自我觀照的客觀性。
還可以思考借鑒的價值。可以從論說的現實性、時代性角度來說,比如今天中國的國策,如一帶一路等從哪些地方獲得過經驗和教訓等等。同時借鑒可以是很多方面,無論是國家發展,還是企業進步,還是文學方面,其實都需要借鑒,比如魯迅不但從題目上,而且從整體形式上借鑒了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狂人日記》,創造了自己的《狂人日記》,思想内容方面更為“憂憤深廣”。當然借鑒是第一步,借鑒是前行的階梯。我國的市場經濟就是借鑒的成果。牛頓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比笛卡爾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站在巨人的肩頭,就是借鑒,這樣才前行的更遠。
行文構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借鑒”這一話題,由可以借助名言引出,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把别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接着闡釋“借鑒”的内涵,如“把别的人或事當鏡子,對照自己,以便吸取經驗或教訓”,列舉正反事例突出“借鑒”的意義,然後聯系現實社會,結合中國的發展分析“借鑒”在當下的價值,最後呼應開頭。
參考立意:
1.借鑒經驗,擇善而從。
2.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3.借鑒是為了更好地創新。
5、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隻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句話體現了作家的創作風格,也蘊含着生活的常理。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拟。②明确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文題解析】:
材料是海明威的“冰山”創作理論。理論的内容是說,冰山因為露在水面隻有八分之一,因此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寫作也是這樣,不能把什麼内容都寫出來,應該隻寫出一部分,剩下的讓讀者去思考想象和聯想。同樣,生活也是這樣的,什麼事情不能過于顯露。也就是說,材料主要表達的是“顯”與“隐”的關系、“有限”和“無限”的關系。
從“冰山理論”來看,藝術作品中,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隻有八分之一。作家以簡練的文字,讓讀者從文字中聯想背後的意義,讀者借助文字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的分量。這裡講的也是“顯”與“隐”的關系。有“有限”的文字,表達“無限”的内容和情感,這樣的寫作才是真正成功的寫作。
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思考以“有限”聯想“無限”,以“顯”關照“隐”。世界是辯證統一的,個人的行為呈現的隻是個體有限的一部分,更深層的内在世界隐藏如冰山,需要我們加以觀照。也體現的也是人生的“留白”,有些情感不需要完全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行動去體現,這樣的情感表達可能更含蓄,但是更深情。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也需要注意“顯”與“隐”的關系,什麼事情如果過于直白,就沒有神秘性,沒有趣味,這樣的生活也是索然無味的。
這樣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的是生活的體驗,如果沒有體驗很難寫出内容豐富,有内涵的作品。
參考立意:
1.有限中包孕無限,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創造無限可能。
2.顯露背後是隐藏,不可小觑收獲背後的努力。
3.生命的高光離不開厚重的積澱。
4.個體(小我)的成就離不開強大的支撐。
5.人生(藝術)需要留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