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分析一下表現:
1.沒主見,不好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沒有自己的想法;
2.自卑,沒自信,低存在感;
3.讨好型人格,以他人意願為主;
4.形體:脖子前傾,駝背,走路姿勢怪異,低頭,不敢直視别人。
二、再分析一下形成原因:
1.原生家庭影響
從小缺愛,缺關心,沒有安全感,因為小時候一些需求無法滿足,變成習得性無助,通過讨好别人獲得認可,通過逃避選擇,降低風險。
孩子的自信大多是從父母身上獲得的,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輩子治愈童年。
2.成長過程影響
從小被壓抑,控制,所有選擇都不由自己,或者不允許做選擇,隻能按照既定要求遵從。太多的"不"限制着,不允許犯錯,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怕事,不敢惹事,不敢反抗的性格。
比如,你要好好讀書,不許玩手機,不許看電視不能打架,不能和别人發生争執,不能惹父母生氣。
兩人打架,明明是對方的錯,自己受了欺負,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管怎麼打架就是你的不對,你不會忍一忍,他怎麼不打别人就打你"?
3.共情傷害影響
共情力是一些人與生俱來,刻在骨子裡的優勢力,共情力強的人富有同情心,能感受到他人的苦難。
比如有些人看電視劇感人的劇情忍不住會哭,因為她是一個心思細膩,且敏感的人,她能感受到劇中人的心情,并且不自覺将自己代入了這個情景。
為什麼說共情傷害呢?正是因為共情能力太強,太過于關注他人的感受,為了不讓他人受傷,而傷害自己。
比如,你和朋友去吃飯,你想吃火鍋,朋友想吃壽司,而你并不喜歡吃壽司。吃火鍋是你的第一需求,但是你聽到朋友想吃壽司,為了不傷害他,你沒有表達你的第一需求,選擇妥協吃壽司,但是全程你并不是很高興。
如果能降低共情力,說出自己的第一需求,兩人商量一下找一個折中的方式解決,豈不是更好。
4.風險承受能力低
風險承受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養成的,綜合上述幾條形成。
比如給兩個孩子100塊錢,讓他們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隻能花20元。
風險承受能力高的孩子可能會買一件100元的東西,他心裡最壞的打算就是被罵一頓,要麼就被打一頓,反正我抗揍,過兩天就忘了。最終獲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玩的很開心。
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孩子可能花15元就不敢再花了,因為可能會被罵,對他而言被罵簡直就是滅頂之災,結果因為錢少,也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5.經濟因素
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關鍵因素,有錢誰還不會狂啊,哪裡來的自卑,哪裡來的選擇恐懼症,80%的麻煩都能順利解決。
讓一個月生活費1萬的孩子買20元一瓶的水,他可能随手就甩出去了,還會請全班同學喝。事後就會忘掉這些錢。
讓一個月生活費兩三百的孩子買20元一瓶水,他腦海裡會浮現什麼呢?父母在辛辛苦苦工作,父母穿舊的衣服,父母買菜時讨價還價的樣子。哪怕咬咬牙買了這瓶水,他喝下去的過程,甚至喝完之後内心都會備受煎熬。
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他,"你要自信,你要大方,你要開朗!别整天心事重重的"
自信個錘子 !!壓力大的要死!!
三、解決方法
1.從形體開始改變
從平時走路開始練習,擡頭挺胸,打開肩背,目視前方,步子放緩,感受每一步行走,剛開始不好意思的話,可以在家,或者人少的地方練習。
想想自己是一個國際超模,披着床單在房間走秀,走路越誇張越好,感受這種自信。
肩背練習推薦【美麗芭蕾天鵝臂15mins】【美麗芭蕾形體4mins】
2.增加自信的動作
直視别人的目光,贊同别人的話語,鼓勵别人的行為。
寫成功日記,每天記錄自己做過的3件有意義的或者重要的3件事,記錄自己攻克難關或者第一次體驗的事情。
我從2018年開始做記錄,每年都會有兩百多多件有意義的事情。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看看,暗示我,我很優秀!
3.遠離身邊讓你負能量的人
可能你和某人的關系很好,但是他總是會打擊嘲諷你,以開玩笑的名義一句句傷害你,請你和他保持距離。
有時候我們離開某人,不是因為某人不好,而是和某人在一起的自己會很不好,敏感多疑,負能量,脆弱。
4.偶爾有些叛逆也不錯
做一些反着來的事情,偶爾的叛逆,會讓你獲得自由,比如上學不讓遲到,你就故意遲到一兩次,認真觀察做錯事後,周邊的變化,自己自己心裡活動。
5.降低期待
降低對他人的期待,降低對自己的期待。
不要求他人達成自己的某一需求,記住一句話,别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不要太依賴他人,不要幻想有一天有一個人從天而降,拯救你的苦難。
不要對自己太嚴格,學生不是一定要上清華,創業不是一定要成為馬雲,炒股不是一定要成為巴菲特,音樂不是一定要成為肖邦。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我的能力可能就是月薪幾千,但我可以活的比月薪上萬的人更開心,人活着的終極目标不就是獲得快樂嗎?這就是我的成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