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别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口中的“箪食壺漿”,意為用筐、瓶裝着食物酒水。箪,指的是盛飯用的圓形竹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孟子》中的“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戰略構想,後來這也成了劉備集團的發展策略。這一策略的關鍵是兩步,一是跨有荊州,二是兩線出兵。劉備集團為實現第一步花了十一年時間,不過卻并不徹底,因為按照《隆中對》的構想,應該占據的是荊州全境,但事實上卻僅僅占了其中的五郡,而其中的南郡還是從孫權手中借來的,後來的孫劉聯盟的破裂也因此埋下伏筆。
就在劉備集團是實現第一步的半年後,荊州就遭到曹魏和孫吳的夾攻,關羽喪命,荊州丢失。《隆中對》中提出的兩線出兵的構想從此化為泡影。
那麼,究竟是劉備集團在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失誤還是《隆中對》本身就有問題呢?個人淺見,關羽敗亡和荊州的失守,主要原因還是出在《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上。因為這個構想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缺陷。這個缺陷首先就表現在沒有充分考慮到孫吳集團的利益和訴求。其次是即便沒有出現後來的荊襄之戰,兩線出兵的設想也不現實。當然,這隻是個人的一點淺見,還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參考書籍:《三國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