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6 15:10:29

大戲看北京·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已全面開啟,從9月14日開始,一直到12月中旬,将有20餘部50餘場中外精品劇目和50餘場戲劇文化活動,在以北京中軸線為核心的各大小劇場、演藝新空間、旅遊景點、會館、街區及社區陸續展開,讓戲劇流淌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1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2

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海報及舒濟寫給戲劇節的寄語。

創辦于2017年的老舍戲劇節,始終以“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為己任,關注民衆情感,講好北京故事。五年間,老舍戲劇節立足北京,輻射京津冀,以北京豐富的戲劇資源為依托,充分發掘利用北京現有演藝空間,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建立了良好的戲劇生态。五年來已展演劇目上百部,精彩演出150餘場,舉辦論壇及活動60餘場,吸引十餘萬觀衆走進劇院,傳播覆蓋超500萬人次,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做出了貢獻。在第六屆老舍戲劇節全面啟動之際,新京報專訪戲劇節發起人、主辦方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北演公司”)董事長張海君,在回溯總結老舍戲劇節發展成果的同時,也進一步闡明了它與北京這座城市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A面 走進戲劇節

發起:老舍是代表北京這座城的文化符号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3

老舍戲劇節在老舍故居舉辦戲劇活動。戲劇節發起人張海君表示,希望戲劇更多地走進社區、商圈等城市角落,讓藝術真正走進市民心裡。

從2014年開始,北演公司開始嘗試涉足原創戲劇的創制領域,陸續推出了話劇《深水區》《甄嬛傳》等多部原創作品。在經過兩三年與戲劇行業越來越深入地接觸,北演公司董事長張海君了解到,雖然當時在北京也有許多形式的戲劇節出現,但始終缺乏一個既能代表北京這座城市品格,又能代表戲劇行業自身品質的國際性戲劇節,北演公司作為北京國資旗下的國有演出公司,應該挑起這副重擔。

時值北演公司正在創排根據老舍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話劇作品《二馬》,在與老舍先生的長女舒濟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張海君了解了很多關于老舍先生在戲劇、戲曲、曲藝等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在他看來,老舍先生既是文學家,也是劇作家,與此同時,他在戲曲、曲藝等藝術門類均有涉獵且成就非凡。在此基礎上,張海君與北演公司同仁均認為,老舍先生是值得每個人去追憶、緬懷以及緻敬的,同時,他也正是張海君一直在苦苦找尋,最能代表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老舍先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我們民族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尤其在京味文化的表達上非常接地氣。同時,老舍也具有國際性,他将近10年在國外講學與遊學的經曆,讓他的作品帶有與衆不同的國際視角。”張海君清楚地記得,在當年話劇《二馬》的建組會上,他首次提出了舉辦老舍戲劇節的願景,獲得老舍先生家人的認可和業内各界專家學者的支持,首屆老舍戲劇節由此誕生在了2017年的夏天。

定位:辦節宗旨是“呼喚戲劇文學精神”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4

老舍戲劇節希望通過劇目,回歸探讨文學精神。

成功發起老舍戲劇節,讓張海君與北演公司走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而如何定位,才是未來辦好戲劇節的關鍵。在得到了很多業内專家的建議後,首先确立了以“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為辦節宗旨。張海君認為,這是當今戲劇領域面臨的一個問題,大家不是特别重視戲劇的文學性,在他與許多戲劇專家聊天的過程中,彼此也都深有同感。在此基礎上,老舍戲劇節還提出了聚焦“民衆情感、人文關懷、民族語言、國際視野”十六字的辦節方向。張海君表示,老舍戲劇節舉辦以來,一直秉承這樣一個宗旨與方向,無論從整體的創意到闆塊的設置,劇目的甄選到推廣的方式,以及對外交流合作,都是遵循這種思路推進的。

往屆老舍戲劇節,無論是開幕大戲還是其中重要的原創大戲,都不乏當代藝術創作者對老舍先生作品的緻敬,在張海君看來,這種做法也是更多地想要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老舍先生既屬于北京也屬于中國,同時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内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力,他的十多部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廣為流傳,其實這就代表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的表達與符号,充分說明老舍也是屬于世界的。”

從第二屆老舍戲劇節開始,北演公司與聯合主辦方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特别舉辦了“老舍點戲”主題展覽,通過展出老舍先生親筆拟出的68出京劇劇目的手稿,讓觀衆近距離感受國粹的藝術魅力。從第三屆起,北演公司還聯合老舍紀念館,老舍研究會等機構,特别創辦了“戲劇茶館”系列品牌活動,通過講座、對話、劇本朗讀、實景演出以及實地探訪等多種形式,打破傳統劇場空間概念,向民衆普及戲劇知識。張海君認為,“通過這個闆塊,首先想表達的是我們對老舍先生的敬仰與緻敬,同時,也通過老舍先生去傳達我們對所有文學大家與劇作家的一種緻敬。”

提升:豐富除話劇外的演出表演形态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5

第四屆老舍戲劇節中,實景話劇《鄰居們》走進老舍紀念館。

與前三屆老舍戲劇節基本以話劇作品為主體不同,從第四屆開始,老舍戲劇節逐漸引進了音樂劇、戲曲、舞劇等類型的舞台作品,進而提升了戲劇節的綜合性。尤其今年第六屆老舍戲劇節還特别增設了“梨園百花”單元。張海君覺得中國戲劇最早的源頭是戲曲,而戲曲的源頭便是文學家的源頭:“從元雜劇開始的關漢卿、白樸、馬緻遠、鄭光祖,我們有元曲四大家,他們不僅是中國戲曲的創始人,其作品也都充滿了文學性與民族性。再到明清時期,中國戲曲鼎盛時期湧現了湯顯祖、洪昇、孔尚任等為代表的一批傑出劇作家,他們的作品代表着那個時代的文學高峰。”

“梨園百花”為今年專門設置的闆塊,此單元的劇目甄選有兩個标準原則。張海君透露,此單元首先不需要傳統戲中的折子戲,且戲曲作品本身必須具備文學性。第二,作品的藝術表達方式具有創新性,在原有戲曲程式化的基礎上,劇目、劇種的表演乃至整個舞台的呈現方式要有新變化,必須具有傳統戲曲的現代表達。“今年‘梨園百花’單元安排了具有文學性、民族性、創新性的戲曲,如江蘇省昆劇院精華版昆曲《牡丹亭》、北方昆劇院的《望江亭中秋切鲙》等多部作品,抛開戲曲本身,這些作品也都是文學作品。”

除了堅持上演經典劇目外,第六屆老舍戲劇節主單元中還特别設立了一個關注戲劇新銳人才和作品,聚焦青年戲劇從業人員發展的“後浪新聲”單元,主要面向職業從事戲劇的工作者,年齡在45歲以下的編創人員。張海君認為,近些年戲劇行業湧現了顧雷、趙淼、丁一滕、朱虹璇等一批優秀的青年編劇導演,“後浪新聲”單元主要還是立足于促進這些青年編創人員能夠獲得一個更大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其實從第五屆老舍戲劇節開始,我們對戲劇節整體策劃與内容構想的方向已經基本确立,今年變得更為清晰,老舍戲劇節也是逐漸從探索到完善。”

B面 解讀戲劇精神

内核:通過戲劇讓每個人與城市産生關聯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6

第三屆老舍戲劇節文化論壇。

每年的老舍戲劇節,專業論壇總是吸引戲劇人的關注,而論壇所闡發的觀點往往都成為整個行業的風向标。張海君表示,對于主題論壇的定義,首先是要針對戲劇,第二是針對整個戲劇行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發展的新視角與趨勢。

今年老舍戲劇節期間共計将舉辦三場大型主題論壇,通過開放式座談研讨方式,深入探讨文學和戲劇、文學作品和舞台呈現的關系。這其中以北京為文化主題的論壇,今年的主題是“老舍筆下的西城”,将首次聚焦老舍作品裡的西城,講述老舍與西城的不解之緣,重溫彼時的西城人與事。除此之外,在各劇院、演藝新空間、會館和社區,共計五十多場戲劇文化活動也将在第六屆老舍戲劇節期間全面展開。

戲劇活動則是北演公司針對每一屆相關劇目,所開展的劇目導賞、創作分享、觀衆見面會,甚至還帶着這些劇目劇組走進北京各個文化景點、會館與商圈,實際上是圍繞着空間與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的關系所創立的戲劇活動。張海君表示,“在不同的文化場所裡,不僅可以推薦北京這座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積澱與基因,同時也讓更多民衆了解戲劇節發展的過程,所有的戲劇活動以及大師課都是公益性的。”

願景:“讓戲劇流淌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7

在老舍戲劇節期間,觀衆不僅可以看到文藝演出,還能通過展覽等形式了解戲劇。

從第五屆老舍戲劇節開始,劇目展演、專業論壇、戲劇活動三大闆塊構成了戲劇節的全貌,張海君希望借助北京文化中心建設的東風,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機遇,提出今年老舍戲劇節的願景“讓戲劇流淌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張海君表示,“這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的願景。”他進一步解釋說,關于這句話中的“流淌”一詞,張海君曾專門與公司的同仁探讨過,在他看來,比“流淌”更高級的是“浸潤”,但張海君坦言,老舍戲劇節目前尚未到達這樣的層級。“我們目前要做到的,便是将戲劇先鋪到商圈、社區、校園、劇院等城市的每個角落。我相信在實現‘十四五’規劃時,也就是老舍戲劇節舉辦到第九屆之時,一定能讓戲劇浸潤到每個北京市民的心裡,讓老舍戲劇節成為北京乃至中國的文化名片。”

在張海君看來,老舍戲劇節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辦至今,完全得益于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旅局、北京市文聯、北京國資公司等各級單位的鼎力支持。尤其2020年,在全球演出行業遭遇寒冬之時,第四屆老舍戲劇節依然排除萬難成功舉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與鼓勵。張海君認為一個戲劇節能夠堅持辦下去并不容易,但凡有一絲希望,老舍戲劇節必須要堅持。“我們在最艱難的時刻一直沒有放棄,隻要疫情控制住了,劇院有條件打開大門,戲劇節必須辦下去。”2020年,在劇院上座率不超過50%的情況下,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得到了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的大力支持,成功舉辦。

未來:打造讓民衆充滿期待的文化品牌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8

戲劇節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戲劇節)9

圍繞戲劇開展的文化論壇、展覽等活動,是每年老舍戲劇節的重頭戲。

張海君感慨,這些年如果沒有各級單位與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的大力支持,老舍戲劇節很難如此成功地一屆一屆辦下去,他也切身感受到,從第五屆開始,老舍戲劇節的辦節規模、影響與内容等各個方面較之前幾年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堅持住了,獲得回報的同時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與認可,所以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希望能為北京戲劇行業,為北京文化和市民創造出一個值得眷戀、充滿回憶與期待的文化品牌,這是我特别想表達的一種發自内心的願望與情愫。”

在張海君看來,多年來,老舍戲劇節最重要的核心便是一直在堅持戲劇的文學精神。他認為戲劇最核心的本質就是劇本的文學性,文學性決定着一個戲劇的高度、深度與廣度。“無論時光如何變遷,戲劇的形态如何千變萬化,重視劇本的文學性将是戲劇行業必須長期遵循的一個規律。在不斷摸索中,我們現在也逐漸找到了文學與商業之間的平衡點。”從第四屆開始,老舍戲劇節得到了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西城區文旅局的定向扶持。張海君表示,這對于保持一個戲劇節的平衡運營是決定性的因素。同時,北京國資公司自從老舍戲劇節創出品牌以後,每年也會給予一定的扶持,這些都是老舍戲劇節不斷傳承、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所在。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