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一起探索孩子未來的第22篇文章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一步步發展的
中國很多事情都強調中庸之道
為什麼要強調
因為中庸是最難的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今天我們聊聊曆史
01九品中正制漢朝選擇官僚成員是通過鄉裡清議進行的
這個角度有他一定的曆史合理性
因為身邊的人自然最了解你
大家都說你好
說明你是深受大家愛戴的
自然可以有當官的潛質
但是過猶不及
人總不會那麼無私的
時間一長
變成了地方豪族掌控了人才選拔
比如一個村裡姓王的人一家獨大
那麼其他的姓就沒有出頭機會了
于是在三國的曹魏時代
為了争奪朝廷對于用人的話語權
開啟了新的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按照一系列标準評定人的品級
一共分九品
所以稱為九品中正制
這九品是由社會上有名望的人組織評定
一旦你品級定下來
以後的仕途基本就參考這個品級
來确定你能坐到什麼官位
這是國家收回了評定标準
但是到了兩晉時期
事情發展的出乎意料
還是那句話,
過猶不及
九品中正制變成了維護大門閥士族的最強大工具
評定品級的中正官本就出自門閥士族
以前是各地零散的豪強
現在變成了幾個全國性的大門閥決定
他們之間互相通婚
盤根錯節
互相之間為對方家族評定高品級
這一制度變成了法律性的維護門閥的工具
02 科舉制度九品中正制之所以被曆史抛棄
并不是因為它維護了門閥士族的利益
而是他堵死了普通人的上升通道
而智商的分布并不是說你家錢多智商就會高
而且因為門閥之間互相通婚太頻繁
從現代基因篩選角度來說
近親結婚出傻子的概率越來越高
自己人不行
外面的牛人進不來
兩晉時期荒唐的皇帝那麼多就是這種體現
控制力越來越弱
自然最終被取代
等到南北朝結束
隋唐時代來臨
新的選官制度也随之誕生
那就是開端于隋朝
發展于唐朝
最終籠罩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
我們小時候經常批判科舉制度的八股文
但是現在看曆史
科舉無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制度
整個國家每三年一次全國大舉
無論你什麼出身
隻要你有才華都有可能當官
中國人對于讀書的看重從此發端
放在九品中正制的時代
讀書還不如安心種地
因為你書讀的再多
頂天了是世家大族的附庸
如今
隻要選拔制度公平
你祖上八代都是泥腿子
隻要你讀書行
也可以一舉改變命運
而整個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數擴大
極大的提高了選拔牛人的概率
對雙方都是有利的
03 為什麼科舉會發展到八股文科舉最終發展成八股文的形式是必然的
因為人都是自私的
科舉作為全國性選拔人才的工具
從國家整體來說
當然是希望絕對公平
但是從個人來說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
但是智商分布并不因為你家錢多權多就會多給你
于是各種舞弊必然發生
發生了就會更新程序
讓程序更無漏洞可鑽
最終發展的結果就是連文章怎麼寫
段落怎麼分布都規定的死死的
由此最終演變成八股文
八股文的弊端是把人的思想桎梏住
不再有天馬行空的想象
并不是說以八股文選出的人才都是傻子
在這種極端程式化的要求下
也是有很多文采斐然的文章
帶着鐐铐跳舞不是說跳不出好看的舞蹈
而是跳不出沒有鐐铐的舞蹈了
科舉之初
在大唐
科舉制度和薦舉制是并存的
到了明朝就隻能走科舉一途了
所以我們讀唐史和明史是兩種體驗
唐史暢快,明史憋悶
唐史簡明,明史繁雜
但是科舉制度用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減少了人為幹預
曆代科舉狀元都是當時的傑出人才
以至于即使到了科舉制度結束的清朝末年
科舉都能選出很多人才
比如史書留名的實業家張謇
他中狀元的時候離科舉制度終結隻剩下十年
而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出身也隻是一個貧寒家庭
科舉制度的終結并不是因為這個制度出問題了
而是整個中國已經被西方甩開太多
科舉可以為國家選拔官員
卻不能為國家創造科技去抵抗列強
04中國現在的教育終于聊到正題了
我們聽了太多中國教育失敗的言論了
中國教育失敗麼?
那要看從什麼維度來說
中國解決了文盲問題
為中國發展提供了有基礎知識的工人
中國在改開後幾十年時間
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
為中國制造業飛速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如今中國工業産能早就是世界第一
這個國家制造了兩彈一星
艦船猶如下餃子
飛機猶如養蜜蜂
這個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研發人員
中國科學院在自然指數排行榜上排第一
從這些角度來說
高考制度無疑是極其成功的
用極低的成本讓中國獲得了遠超預期的人才培養
另一個角度
中國才拿到第一個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
在很多尖端領域還與國外相差很遠
人們對于國家技術的渴望
導緻了大量的人問
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引領世界科技潮流
中國高考的激烈競争引發的極端壓力
也讓很多人反思
我們的高考是不是不适合培養大師?
人們處在矛盾之中
任何一個政策都會讓人們引發争論
尤其是關于減負的争論
已經延續了很多年
贊同的人認為
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童年才能培養大師
反對的人認為
違反人性的競争讓孩子們成為了考試機器
似乎誰都有道理
05 高考高考
牽動了幾乎全中國的人
作為一個農村考上大學的人
我首先要說
高考是目前為止中國最公平的一個制度
沒有其他
一項制度要公平
隻能是盡量減少人工幹預
高考一切靠考試成績說話
無疑是這種屬性最強的
在這種情況下
出現了另一種情況
因為一切都制度化
必然導緻有人會研究制度
因為教育是中國人最關心的東西
而考試
是這一切制度最終的指向
研究透高考的規律有着巨大的利益
就像當年科舉最終限定成八股文一樣
在八股文的框架裡
很多人帶着鐐铐跳舞
把文采發揮到極緻
各種條條框框下
依然能夠寫出驚天的文章
高考在中國實行了40年後的今天
無疑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超級中學和超級輔導機構的出現
就是瞅準了這一漏洞
國家能夠怎麼辦?
首先不可能取消高考
因為沒有更合适的制度替代
那麼國家需要篩選人才
在很多機構和學校
不斷研究高考出題規律的情況下
必須要加強題目難度
才能夠有足夠的差距來篩選人才
于是演變成題目廣度和深度越來越難
而培訓機構和學校又進一步研究更難的題目
猶記得
我當年高考的時候
物理第三冊選修課是在高三上學期學的
如今的孩子應該高二就學完了
剩下的時間全力沖刺高考
學習進度不停的往前趕
導緻壓力也從高中傳遞到初中小學
實際上
在江蘇
大部分學生要過的第一道鬼門關并不是高考
而是中考
在江蘇必然有一半以上學生上不了普通高中
這種壓力
其實從初中已經早就蔓延到小學
焦慮是現在家長的最常見的問題
而這種超級壓力之下
導緻中國學生在成年前漫長的十幾年青春
都隻有一個目的
高考
而當這個目的達成之後
出現了另一個嚴重的問題
上了大學之後我要做什麼?
大量的大學生不知道人生的目标
考上大學會經曆比較漫長的迷茫階段
06教育改革現在中國的教育的迷失
實際上是因為中國
已經發展到一個十字路口的迷茫
建國前三十年一切圍繞着國家安全進行
所以人才戰略是為了國防戰略制定的
改開後三十年圍繞追趕發達國家經濟進行
所以高考制度适應了這個時代的戰略
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工程師
而到了如今
我們走在了一個十字路口
工業已經發展到飽和階段
工程師之間的競争激烈
而國家戰略
其實已經在悄然改變成追趕世界最強科技
相适應的
就需要培養能夠打破框框有創新思想的人才
而這一切必須由教育制度來實行
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時候
在想改變已經很難
所以要從最小的小學生階段開始改變
這也是這兩年國家各種減負策略實行背後的邏輯
但是為什麼引起巨大争議
是因為減負不是形式上減負
而是不超前學習
不是讓孩子真正玩過義務教育階段
而是讓孩子不要在義務教育階段被壓力壓垮
支撐中國40年改開巨大成就的教育體制
并不是一無是處
如今的減負既沒有真正減負
反而減少學校的功能
讓家庭負擔反而變得加重
比如小學生下午三點就放學
剩下的時間怎麼辦?
楊振甯在接受采訪時說
“美國的基礎教育不一定比中國好”
其實關于教育的問題
楊老在《曙光集》的文章中有專門闡述
美國的教育哲學對于年輕人采取的是放任政策,講的不好聽,是讓他們随波逐流。這種教育哲學的好處是給有特殊天資才幹的人以極大的創新空間,可是這個教育哲學有一個陰暗面,國内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注意。這就是美國的教育哲學浪費了許多人才,造成了許多悲劇。
實際上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功就在于
在小學初中孩子吸納能力最強的時期
給予了最完整的系統性通識教育
而失敗之處在于
最需要分析判斷和邏輯思維的時期
延續了基礎教育的僵化和死闆
從而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判斷和尋找目标的能力
如今的教育減負實際上目标是對的
但是方法上有很多問題
我們隻知道國家要求不做什麼
不準超額布置作業
不準超前學習
等等措施
往往講的是不準做什麼
而不是告訴老師家長
需要你們做什麼去培養更好的孩子
07我們能做什麼從這兩年的趨勢看
教育改革必然會繼續推行
中國的國家意志在這方面強于世界所有國家
最近的新聞不止是小學生減負
包括要求大學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課
以後要進行大學寬進嚴出而不是現在這樣随便混混也能畢業
包括前陣子出台的教育改革政策
義務教育階段減負的政策
現在已經不再是地區試點而是全國推行
必然會引起一陣混亂和争論
以前雞娃的行為已經有太多攻略
而現在國家進行的大改革
必然會對這些攻略産生沖擊
讓很多人無所适從
作為家長我們無法改變大時代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其實我們沒幾個人心裡有底
我們一直在強調讓家長放下焦慮
并不是說放任孩子不管
而是不要過度焦慮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孩子在某方面做的多
就開始焦慮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需要教練也不一樣
謹記一點
我們不是教育家
而是孩子的父母
我們在孩子成長旅程中扮演的是導遊
而不是導演
不需要給孩子劃定框框
而是帶他們領略不同的風景
告訴他們基本的規則
我們自己也需要不斷的去學習了解基本的教育規律
記住一時的成敗并不是終生的成敗
隻有擁有終生成長的心态
才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
從而真正放下焦慮
科學不止有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還有動手實踐的快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