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以來,北京冬奧會熱火朝天地進行着,全國人民對這次冬奧會的賽事都異常關注。
身姿矯健的運動員
2月6日晚在五棵松體育中心舉行了女子冰球小組賽,“懂行”的音響師在中國隊比賽期間,放起了《保衛黃河》的曲目。該音樂一經響起迅速帶動了場上運動員和場外的觀衆,就連電視機前的人們也為之熱血沸騰。
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于“黃河”有着深深的情結,而作為中國母親河的黃河除了養育了中華兒女,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至今仍在影響着我們。黃河也确實有着不少世界之最,以含沙量為例,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黃河流向圖
那麼,含沙量如此大的黃河為什麼沒有在日積月累的“輸沙攻勢”之下填平渤海呢?
黃河未能填平渤海的原因首先,我們先對黃河做一個大概的了解。黃河的發源地是青藏高原的巴彥卡拉山脈,全長大約5464千米,流域面積大約752443平方千米。這樣一條大河就從高原起步,一路浩浩蕩蕩,最終奔流入海。
奔騰的黃河
曆史上,許多詩人在目睹黃河的奔流之景之後都寫下了關于黃河的詩句,其中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更是成為了千古名句。那麼,黃河的入海口在哪裡呢?它奔向的到底是哪一片海?
目前的黃河入海口位于山東省東營市,處在渤海和萊州灣的交彙地帶,因此現在的黃河一直在奔向渤海的懷抱。為什麼要說是目前呢?這是因為,曆史上黃河曾經發生過多次改道,現在的這個入海口正是它于1855年決口改道之後才形成的。
黃河入海口
黃河的泥沙含量是毋庸置疑的,其輸沙的時間也有着明顯的分布差異。根據統計數據來看。黃河在7到9月時會輸送全年輸沙量的70%,這是因為該季節的降雨會使黃土高原上的泥沙流失速度加快,緻使黃河當中的含沙量激增。
黃河水文特征
從相關數據來看,自東營注入渤海南部的黃河是世界上最混濁的河流,其多年平均徑流量達到31.6×10^9m3/a(立方米/每年),多年平均輸沙量達到7.68×10^8t/a(噸/每年),黃河物質占渤海河流輸入的90%左右。
毫不誇張地說,黃河入海泥沙對于渤海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那麼,氣勢洶洶的黃河為啥沒有填平渤海呢?這就要從兩方面原因來談談了,首先就是自然原因。
渤海地理位置
渤海作為我國的内海,其三面都被陸地包圍着,因此泥沙的輸出和沉積對于渤海的影響很明顯。根據統計數據,黃河輸出的泥沙近65%都沉積了下來,形成了黃河三角洲。
剩餘的物質才會向渤海中部進行擴散,因此,雖然泥沙的攜帶量很大,但是想要填平渤海還是沒這麼容易的,畢竟最終擴散進入渤海的泥沙還是占總量的小部分。
黃河入海口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
其次,許多的地質學家認為渤海的地殼是有着一定的“沉降作用”的,在這種作用下即使有泥沙彙入,也會與之相抵消。不過,該說法還有待考證。
第二個原因就是國家對于黃河的治理,這些年黃河的入海泥沙量不斷減少,是人為調控的結果。讓黃河填平渤海并不是什麼好事,甚至說渤海經過泥沙填充變淺,都會影響到區域的生态和交通情況。所以,近年國家一直緻力于治理黃河,減輕其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情況,甚至對黃河進行人工改道。
黃河改道路線預設
有人計算過自東漢水利專家王景将黃河、汴渠分流以後的1000多年有效行水時間内,黃河在山東造陸面積達10000km2。渤海現餘77000km2如不采取措施,用不了幾個千年,渤海将不複存在。
可見,黃河确實是有“實力”将渤海填平的,不過這一過程可能比較漫長。但是為了生态環境着想,我們不可能放任黃河這樣去填平渤海。因此,人為的幹預黃河,降低其泥沙攜帶量,能夠有效地保護渤海。
渤海是中國最北的近海
使用黃河去填平渤海,獲得更多的陸地顯然是得不償失的,不論從哪方面考慮都不應該這麼做。不過,黃河确實在過去有過“輝煌”的填海造陸曆史,它填平的海域可比渤海大得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黃河與華北平原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本身還是有點“小脾氣”的,因此在曆史上,黃河曾經多次發生改道事件。而翻閱相關古籍就能看出,曆史上的黃河泥沙含量也很高。比如明代負責研究治理黃河的潘季馴就說過“若至伏秋,則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載八升之沙”。
黃河裹挾泥沙
因此,黃河改道至哪裡,填海造陸的行動就進行到哪裡。其中最成功的的“填海造陸”行動,應當要數華北平原了。華北平原作為我國的第二大平原,地勢非常平坦,是典型的沖積平原。其中的海河平原和黃淮平原,都有黃河泥沙搬運堆積的功勞。
黃河曾經奪淮入海的時間長達700多年,這一情況使得該地區的面積不斷擴大。從相關的版圖就可以看出,在黃河泥沙的影響之下,蘇北地區的海岸線呈現出扇形的樣子,不斷地向黃海推進。
黃河三角洲向黃海延伸
從清代的史料對比能夠看出,黃河在康熙十六年時,也就是1677年,其入海口位于當時雲梯關約120裡。而過了19年之後,到康熙三十五年時,就又向外延伸了将近80裡,這個填海造陸的速度還是非常驚人的。
待到19世紀時,原來處在海洋中間的連雲港就已經和雲台山的陸地完全連接起來了,在不斷地作用之下,蘇北地區的阜甯到鹽城以東的濱海平原形成,并且不斷地擴大。
濱海平原衛星圖
弶港附近海岸線推進了40~50公裡黃河入海口更是向海延伸了90公裡,泥沙在範公堤外形成了面積廣大的蘇北東部平原(面積可達10000平方公裡以上)。
而渤海的面積不過才77284平方公裡,與之相比起來确實不夠看。而以上所述還并不是黃河填平的所有海域統計,實際上,黃河填平的海域應該比上述所寫得更多。
填海所得黃河三角洲
此處将蘇北東部平原列為了典型,為大家講解,使大家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黃河曾經在“填海造陸”方面獲得的輝煌成就。
黃河的治理自古以來,治理黃河就是每一個朝代君主都會做的事情,畢竟黃河對于生活在沿岸的百姓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如何有效地治理黃河,使其不要泛濫,确保沿岸百姓的正常生活,讓國家保持安定繁榮是曆代君王都會關注的事情。
黃河在古代多次改道
到了現代,人們對于黃河的治理也非常用心。在2019年時,我國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此次座談會指出治理黃河是重大的國家戰略,可見,目前國家對于黃河的治理工作是非常重視的。
因為黃河的流域面積非常廣闊,而各個領域之間的水文條件和主要問題又不同,因此相關工作者在規劃治理黃河時,往往會“對症下藥”。換句話說,黃河的治理要分情況而論,特殊情況特殊對待,而治理黃河的過程也是比較漫長的,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堅持,這樣巨大的工程是無法“一蹴而就”的。
黃河九曲十八彎
國家将黃河的治理按照其上中下遊的特征,分為了三個部分。上遊地區就以生态恢複為重點,畢竟黃河當中絕大多數的泥沙都源于上遊的黃土高原地區,如果想控制泥沙量,那麼必須從源頭根治,提升上遊地區的水源涵養能力,減緩水土流失。中遊地區則是以保持水土并有效治理水污染為主,下遊則是保護好流域的生态系統。
從以上規劃可以看出,黃河的治理重點主要還是在“源頭”,畢竟如果不從根源上把問題解決,那麼後續做再多的努力都無濟于事。因此,科學家根據黃河的水沙變化,會不斷地調整治理方略,确保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
黃河泥沙含量測試
他們提出要在未來加快建設和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系,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科學地調控黃河的水沙關系。此外,針對黃河河道淤積和萎縮的問題,需要通過人為的努力,幫助其塑造和維持住基本的輸水輸沙通道,避免黃河進一步出現決堤或者懸河的情況。最後就是下遊改造河道了,這種措施可以幫助下遊地區形成永久的治河安全區。
黃河已成懸河
保護渤海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将開發的版圖延伸到海洋之中。海洋的面積相較于陸地而言也更加的廣闊,并且其中還蘊含着豐富的資源。因此,瀕臨海洋的國家是非常有優勢的,因為在海岸線附近可以劃定自己的領海地帶,這在無形之中擴大了國家的面積。
渤海作為内海更是有着非凡的意義,所以如何保護渤海,使黃河對其的影響減小是不少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的問題。如果說上遊地區的生态恢複是關鍵,那麼下遊地區的人為改道也必不可少。自1976年時,我國就實施過人工改道,使得黃河入海口經過清水溝流路最終進入萊州灣。
蓬萊灣地理位置
根據結果來看,目前黃河入海口的填海造陸趨勢逐漸減緩,除了得益于人為的改道。其流域地區内的灌溉面積擴大、用水量增加都對其有影響,最重要的還是上遊綠化面積的增加,涵養水源的能力變強了。
黃河治理獲得的巨大效益上文中為大家介紹了黃河的治理規劃以及相關的治理措施,大家最直觀的感受應該就是黃河的含沙量減少,使得生态環境得到了恢複。但是如果我們詳細分析黃河治理獲得的效益,就能夠看出,治理黃河還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其他的效益。
治理黃河老照片
以經濟效益為例,其中就包括防洪減災經濟效益、水土保持經濟效益、灌溉經濟效益和供水經濟效益等等。總的來說,黃河的治理影響了多個方面,對于民生而言十分有利。
治理黃河70年累計産生的經濟效益為110678億元,其中1996年之前的效益為17355億元、1996-2015年為93323億元。
經濟效益的巨大産值令人震驚,而黃河治理獲得的生态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加明顯。就以黃河填出的黃淮海平原為例,有效地治理就是黃河下遊決口改道不再充滿“意外”,而是在可控範圍内,這樣就有效的保障了黃淮海平原地區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和生态環境。
黃渤海平原在地圖上的位置
總之,治理黃河這件事之所以會被國家當做重要戰略,必然是因為它對于國家的影響巨大且深遠。希望在日後,黃河的治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幫助人民獲得更多的效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