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來有重視家訓、家風的傳統。“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我們國家,“家風”本來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今天,卻是久違了。很多的年輕人,竟然不知道“家風”為何物?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談得最多的,不是“家風”好不好,而是“家産”多不多。
各種媒體上幾乎天天都在鼓噪各行各業人員的“收入排行榜”,諸如企業家、演藝明星、作家等。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在今天的中國,全社會各行各業,所有的人,共同的價值取向、唯一追求、事業成功的唯一标準,就是金錢。“家産”越多就越光榮、越體面,追捧的人就越多,幸福感就越強烈,家庭就越興旺發達。而卻很少見到宣傳建設優良家風的典型。
我們中國人向來十分重視“家風”建設和維護。在我國傳統社會,稱贊某人,常常是誇贊“有家風”“能守家風”“克紹家風”“大振家風”“不墜家風”“不殒家風”等;批評某個人,則說“有玷家風”“敗壞家風”“家風漸替”等。
比如南宋蘇轍的孫子、蘇轼的侄孫蘇籀,傳承家族文學基因,詩文也頗有可觀。不過,他的《雙溪集》中能找到不止一篇阿谀秦桧、倡言“和金”的文章。後人的結論是:蘇籀“有愧于乃祖實多!”就是說,在政治方面,蘇籀是“有玷蘇氏家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