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今天收到段姓小友的微信約酒,出于好奇查看了一下“段”的字源演化。
許慎根據小篆“段”揣測出“段,椎物也”。這顯然是有曆史局限性的說解。
專家認為目前最早的“段”字出現于西周中期金文。
從上圖所示的金文“段”來看,從“石”從“殳”從“=(兩點)”。有專家也認為與“石”有關,但卻理解成“山崖、石塊”。
我卻想起了“殸/磬”的甲骨文。
甲骨文“殸/磬”表意的是“擊石”,這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玉制或石制的曲形狀),可以懸挂(“↓”)。
而甲骨文“石”在演化過程中分化出了簡化版一一“廠”。
所以,我确信,所謂的西周中期金文“段”應該是“殸/磬”的分化。其中的“=(兩點)”表意的是擊石發出的聲音。
個人認為,上圖的西周中期金文是“殸/磬”不是“段”,和小篆“段”之間沒有傳承關系。“殸/磬”在甲骨文中大量出現,卻在西周金文中消失,這可能也恰好完美地填補了這個空白。
那麼小篆“段”又是表意什麼?
我有個大膽想法:小篆“段”是“殷”的分化字。
甲骨文“殷”從“身”從“殳”,表意的是“分娩接生”。
我一直相信,先秦以前的姓氏絕大多數與“生存”相關,尤其是“生殖”。所以,“段”若是“殷”的分化字,其作為姓氏就非常合情合理了。
另外,“身段”一詞現在多是簡單地釋為“身體形态”,如果“段”即是“殷”一一是分娩接生,那就容易理解了:
“身”是懷孕,“段”是分娩,所以“身段”與“妊娠”本是同義詞,意為“從懷孕到分娩”;分娩之後的體态自然比懷孕時要好看,故“身段”先是引申為“分娩後的身形體态”,後又擴展到“女子的身形體态”。
結論:
“段”的字源演化值得商榷。
個人認為,西周中期的金文“段”是“殸/磬”;而小篆“段”是“殷”的分化,其本義是“分娩接生”。“段”音同“斷”,是因為胎兒與母體的分離。
這是今天閑扯。
圖片均自網絡,侵删,特别感謝《漢典》
本文原創,歡迎轉載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