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8 10:27:45

民族建築文化博覽(八)


鱗次栉比的吊腳樓以氣勢恢宏的鼓棱為中心,河溪上翹首如騰龍般的風雨橋,村邊涼亭、山林溪河相互輝映着。構成了别具一格的村寨奇景。這些建築都是侗族人古樸自然的精神風貌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它們為建築學、民族民俗學以及建築美學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侗族民居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之一,是侗族人民對我國建築文化的一大貢獻,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

一、侗族村寨的類型

侗族村寨的選址一般來說都是依山傍水,村前是清澈的溪流,村後是茂密的樹林或竹林。侗族喜歡聚族而居,一般是一個房族共住一個村寨。侗族村寨整體布局大緻可以分為平壩型、山麓型、山脊型和山谷型四種類型。平壩型侗寨,地平線開闊,傍水而不依山,寨子被田壩圍繞,布局合理,功能、設施完善,是最先形成的侗寨。山麓型侗寨是境内最主要的侗寨類型,其特點是依山傍水而居,功能、設施與平壩型寨子相近。山脊型侗寨,一般是遷人較晚或從平壩型、山麓型寨子分遷而形成。其特點是民居分布在一條山梁上,稻田在兩邊的山沖裡。山谷型,亦稱混合型侗寨,為數不多,它兼具山麓型和山脊型兩種侗寨類型的特點,即在一個山谷裡形成的侗寨,既有山麓型的自然村,又有山脊型的自然村。

不論哪種類型的侗寨,雖然規模不一,布局形式也不同,但在布局的内容和功能上是基本一緻的。一般而言,一個村寨是以鼓樓為中心,鼓樓是侗寨的獨特标志,是村民政治、文化的中心。福橋架在寨子上下遊,橋既是侗族人重要的交通設施,又寄托着侗族人美好的願望,是侗寨的又一個标志性建笕。風水林在寨邊或寨後,既可美化環境,又是村民心中神聖之地,人們将風水林的枯榮視為整個村子盛衰的先兆。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1

圖 1 侗族村寨

下面是幾個享譽中外的侗寨。

竹坪侗寨:竹坪侗寨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的一個行政村。位于縣城南40公裡,距岩洞鎮政府所在地有9公裡。由寨老、寨母、寨間、邊爛、得大、高賞、邊演7個自然寨組成,各個自然寨之間相隔不到1裡路,曆史上稱為 “三百竹坪”,是方圓百裡較有名的侗族村寨。竹坪,侗語稱為“覺丙”,意為蒼翠的竹林中的坪子,又含有掄拳将瘟疫驅出境内的意思。竹坪是個美麗的村寨,四周山巒環抱,古樹參天,一條潔自如玉帶的小溪環繞過村前。走近村口,一座古樸的石橋和花亭把村寨點綴成詩情畫意的小橋流水人家風景;寨中聳立着雄壯的鼓樓,以及布局整齊、工藝精美的花街和青石闆路面,加上獨特的侗族幹欄式建築民居,風景優美如畫。

黎平肇興侗寨:肇興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是黔東南侗族地區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 18萬平方米,居民800餘戶,4000多人,号稱“黎平第一侗寨”。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條小河穿寨而過。寨中房屋為幹蘭式吊腳樓,鱗次栉比,錯落有緻,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頂覆小青瓦,古樸實用。肇興侗寨全為陸姓侗族,分為五大房族,分居五個自然片區,當地稱之為“團”。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肇興大寨五個大團都有自己的鼓樓,即“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被稱為“肇興鼓樓群”,是侗鄉鼓樓之最,蔚為壯觀。肇興侗寨在穿寨而過的小河上,還建有五座小型拙樸的花橋,以配鼓樓。其仁團、義團的花橋、鼓樓與戲樓,匠心獨特。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2

圖 2 貴州肇興侗寨

三寶千戶侗寨:三寶幹戶侗寨位于榕江縣車江鄉壩區,是全國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區,由三四個大小不一的侗寨連成,分上、中、下寶寨,合稱“三寶侗寨”。

二、侗族村寨中的特色建築

(一)鼓樓

侗族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築形式,也是侗寨的一個重要标志,所以有“見到樓,必是侗寨”之說。鼓樓是侗族吉祥如意的象征,興旺的标志。因此侗寨修建鼓樓是全寨所有人的共同榮譽和意願,寨中人把它當做一件喜慶大事來看待,家家為此出錢出力。侗族的鼓樓是按族姓分别建造的,一個族姓一座鼓樓。鼓樓頂層懸挂一個長形細腰的牛皮大鼓,鼓樓因此而得名。如遇兵匪騷亂劫掠,或發生寨火,族首便派人上樓擊鼓求援。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3

圖 3 侗寨的鼓樓

(二)吊腳樓

吊腳樓是一種極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築。這種吊腳樓式的住房建築,仍保留着古越人幹欄式建築的傳統特征。多為外廊式二三層小樓房,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為人居,有卧室、客房、堂屋、竈屋,并設有火堂,堂屋中設有神龛,兩側為卧室、廚房,豬牛圈都在房側房後。當今侗鄉的吊腳樓,全是杉木結構,以原木為柱,鑿榫穿枋銜接成整體骨架,樓闆和壁闆用開槽相拼接,緊密牢固。吊腳樓的底層,以前大都是籬笆式的竹竿,木條維護四周,而今逐步發展為改裝的壁闆、磚牆。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4

圖 4 侗寨吊腳樓

(三)風雨橋

侗寨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闆橋、竹篾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座落于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馬安寨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它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兩部分為主。橋墩底下用生松木鋪墊,用油灰黏合石料砌成菱形的墩座。上面鋪放數層并排的巨杉圓木,再鋪木闆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擡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檐翹起。美麗、壯觀。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檐頭都雕刻了人物、山水、花、獸類等繪畫,色澤鮮豔,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5

圖 5 侗寨風雨橋

(四)水井

在侗族地區,人們很重視水井和涼亭的建設。水井位于寨子兩頭或後面,視人口多少和水源情況而定,鑿一兩個、五六個,甚至十來個。井的形狀有瓢形、牛頭形、枧筒形、長方櫃形、正方櫃形或圓形的。一般以長方櫃形為最多。有的地方由于水源豐富,既有方櫃形的,又有枧筒形的;後者便于裝水,一二分鐘,便可裝滿兩桶水。水源小的地方,就隻好弄成櫃形的,靠它長期儲水,汲水時用瓢舀到桶裡。櫃形水井,都用六塊完整的青石闆圍成。裡面鑿一塊孔讓水流進櫃裡,外面一塊上邊鑿開缺口讓多餘的水溢出,保持井水的流動。上面一塊為蓋,外張裡合,留口便于舀水。在水井下方,常常另辟洗菜槽和洗衣槽;在水井上面,往往蓋上涼亭,以遮雨水和落葉,保持飲水清潔。亭子外側安置了長凳,供人們小憩。

(五)涼亭

侗鄉涼亭,常建于山坳、路中或路旁。供行人歇息之用。涼亭都是由人們自己動手或自籌資金修建起來的。“有的涼亭旁邊還立有石碑。刻有建造人和捐款人的姓名、款數及建造時間。涼亭壞朽,也有人主動獻工獻料将其修複。有些老年人,為了表達心意,常将自己編織的草鞋或種植的煙葉挂在涼亭之上,以供行人自己取用,并且分文不收。” 許多涼亭都建于山泉之旁,亭邊多有古樹遮陰。涼亭多用杉木建造,大小不等,形式不一,有的用青瓦遮頂,有的用樹皮覆蓋。亭内兩邊安有通間長凳,供過往行人避風躲雨歇息乘涼。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6

圖 6 侗族涼亭

(六)寨門

侗族村寨多建于依山傍水之地或山間峽谷之中,多由一個姓氏幾個家族或幾個姓氏多個家族組成,少的十幾戶或幾十戶,多的數百戶乃至上千戶,單家獨戶的很少。

侗族村寨周圍常有維護設施,或設籬笆栅欄或築土牆,或壘石牆,或栽野刺。小的村寨開一個寨門出入,大的村寨開兩個、三個、四個或更多寨門出入。寨門具有多種功能:一可防禦外敵人侵;二可防止家禽外出糟蹋莊稼;三可作為迎賓送客之場所。因此,侗族人民對寨門的修建是很講究的。

侗族寨門的框架有四柱、六柱或八柱;有一間、兩間或三間大屋的;有獨立于寨邊的;有與鼓樓連接建造的。大門一般為兩扇,其餘則用本闆裝飾。寨門高度有一丈多的,有兩丈多的。寨門屋頂,有的蓋瓦,有的蓋杉樹皮;有的前後兩面傾斜倒水,有的四面傾斜倒水;有的為人字形,有的為寶塔形。寨門四角,有的裝四個鬥拱蜂窩作為裝飾,有的隻在門前上方裝兩個鬥拱蜂窩作裝飾。門柱、門闆、門壁,有的雕龍繪鳳,有的畫鳥繪花。門前地面嵌有圓形或方形大石闆,石闆上刻有雙魚戲水圖案。寨門與村寨之間有石闆路或花街路相接。寨門一般與風雨橋相映。它從多個側面反映了侗族傳統文化的特點。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7

圖 7 侗族侗寨寨門

(七)戲台

侗戲大約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才出現。最早起源于貴州,後來經廣西進入湖南。侗戲的鼻祖是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臘洞的吳文彩,他編的《梅良玉》是曆史上第一部侗戲。距今已經有兩百多年了。侗戲最開始是在露天壩上演出的,但是一到雨雪天氣。露天的台子就沒法使用了,因此侗寨裡慢慢出現了戲台。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8

圖 8 侗族古戲台

侗戲建築必須既要有演戲的台子,也要有看戲的坪,這兩點是必不可少的。為亍便于老人和小孩去看戲,戲台的選址一般不能離村寨太遠,因此隻能将戲台建在村寨之内或者村寨旁邊。侗寨中的戲台往往和涼亭聯系在一起。涼亭中的公坪可以用作看戲、對歌、跳舞、吹蘆笙的地方,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有的村寨由于地形條件不允許,涼亭和戲台分開來建,也有的幾個村寨共建一個戲台。

三、侗族村寨的神聖空間

(一)村寨内部的神聖空間

侗族的信仰屬于多神信仰,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魂崇拜等。其信仰還受到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影響。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薩崇拜。

侗族人崇拜祖神“薩歲”,即原始時代的大祖母。“薩”,侗族的原意是母之母,由于母系社會時期“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因,“薩歲”有可能是母系社會的首領。後代逐步加以神化,将其尊崇為部落的保護神。侗族地區至今仍然保留着祭“薩”的習俗。“薩壇”是侗族地區十分重要的承載侗族傳統宇宙觀和祖先崇拜的場所。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9

圖 9 侗族祭“薩”

(二)室内神聖空間

與大多數南方少數民族一樣,侗族人民在民居内部設置火塘和神龛,作為他們日常生活以及精神活動的主要場所。

1.火塘

火塘在侗族的傳統建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被認為是祖先寄居的地方。在侗族建築中,吊腳樓和鼓樓當中都設有火塘。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稱“火鋪”,是在房内用土鋪成的一米見方的土地。以前,火塘裡有三塊石頭,以備燒火煮飯之用,後來,都改用鐵三腳架。火塘内終年煙火缭繞,白天煮飯,晚上烤火取暖,燃料為木柴。在許多少數民族中,火塘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為人用,也為神居。火塘是鼓樓的中心與内部空間的焦點,并已形成了侗族特有的文化——火塘文化。人們圍坐于火塘四周讨論政事、談論家常、娛樂歡歌,并最終産生火神崇拜。

2. 神龛

侗族人為祭祀祖先,通常在堂屋内設置神龛。神龛的地位十分神聖,一切兇器如刀、劍、戟、戈、矛、弓、弩等,甚至棕索,都不能放置其上。否則,視為對神的大不敬。會招緻懲罰。

四、侗族族村寨的社會空間

侗族的氏族組織被稱作“款”,村寨中有以地域為紐帶的,也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合款”。“款首”負責召集衆人商議款内大事,訂立款約、款規。商議禦敵、團結等問題;也負責組織新修水利、開山造田、評議物價等生産、經濟活動,同時懲罰違反款約的人。進行這些活動都需要有聚衆、集會、議事的場所,鼓樓成為執行款約、排解各種糾紛的場所和必然的公共活動空間。

五、侗族建築儀式及程序

侗族在修建民居的過程中,表現出許多極富内涵的儀式。如興工發墨禮儀、上粱抛粱禮儀、上大門的禮儀、進新居的禮儀等。

(一)興工發墨禮儀

侗家起屋,提前請好地理先生擇定吉日,哪天興工發墨,哪天豎柱上梁,擇定好後及時轉告建房的木匠師傅。

要發墨時,主人家用張上方桌,擺上香紙蠟燭、茶水、糖果、瓜子花生、酒杯三個、清水一碗、大米一升、“刀頭”一個、紅包一個,還要擺上師傅墨鬥、曲尺、刨子、斧頭,點香燒蠟,一般先敬魯班先師。師傅手提清水碗,口中默念咒語,敬請仙師光臨。

念完後,放下碗,拿起斧頭,用斧頭在木馬上連擊三次,氣勢洶洶地趕走一切兇神惡煞。接着用斧頭削放在木馬上的中柱結疤,用刨子推光一面,拿墨鬥朝推光一面彈一線,在彈線時又唱。在鞭炮聲中,用蘸飽新墨汁的新墨線,清晰地彈在中柱上,表示發墨興工。

(二)發槌豎柱儀式

建築木房的工匠師傅發墨興工後,就開始動工興建。到豎屋的前一天,主家請人先排好扇,以便待到第二天吉日吉時按時發槌豎柱。發槌的槌由造屋師傅預先造一個新的,造好後,用紅紙把新槌兩端包好,用三色絲線捆牢。

第二天吉時發槌啟用的禮物和興工發墨相同,隻是多加了一隻雄雞。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10

圖 10 侗寨傳統建築

木匠師傅同發墨儀式時一樣,默默念完請仙師咒語後,主家把雄雞遞給師傅說“有請”。師傅接過後接着唱,唱到此,師傅動斧殺雞,用雞血染在中柱和千金枋上。然後在噼裡啪啦的炮聲中,在人們的吆喝聲中,左中排的柱子徐徐升起,發槌豎柱的儀式就結束了。

(三)上梁禮儀

俗話說“玉柱朝天天賜福,金梁蓋地地生财”。大廈的落成以安放梁木為标志。在安放梁木的時候,師傅要上梁、踩梁、抛梁,親戚朋友來祝賀,村寨弟兄來恭喜,紅色的對聯貼在新柱上,“紫微高照”的紅紙大字貼在中堂高高的二梁枋上,用紅紙寫着“天無忌、地無忌、年無忌、月無忌、日無忌、時無忌, 魯班在此,百無禁忌”的咒語張貼在中堂的樓橋過竿枋上,新屋裡熙熙攘攘,人人喜笑顔開,個個興高采烈,充滿着熱鬧祥和的氣氛。

(四)發梁木

是大廈落成的兩個禮儀之一。由香椿木或同蔸雙珠杉木加工好了的梁木,漆上紅色,經師傅用紅布或“亞亮布”把曆書、毛筆、新墨、茶葉、禾谷、一小錠金或銀,通過五色線包好後,放到新屋的中堂裡,等待師傅發梁。發梁所用的禮物和前面發槌發墨相同,吉時到了,主人捉上一隻雄雞,給師傅發梁。等唱完一段,這時,拿起斧頭殺雞,把雞血染在梁木上。邊染邊唱,唱一段後,把雞放下,拿起一把三尺長的竹筷,對梁木再唱,師傅用三尺棍量一下,接着唱。

梁木在經久不息的鞭炮聲中緩緩地被拉上中堂,安放在中柱頂上。這時,主家的婦女在中堂裡架鍋生火,嘩嘩地酥起油茶,整棟新屋溢滿香氣。

(五)上梁、踩梁、抛梁儀式

發梁儀式結束後,接着就進行房屋落成的另一個禮儀,即上梁、踩梁、抛梁儀式。主人把長木梯擺在中堂左邊的中柱位置,要師傅換新布鞋登梯上梁,師傅一邊上梁一邊站在樓梯邊唱贊歌。唱完贊歌開始踩梁。踩梁結束之後,緊接着是抛梁。師傅從梁上投下四對糍粑,主人家在下面拿筍筐接住。接着抛撒糍粑、泡茶、糖果、花生、瓜子等物,來客哄搶。中堂内的人開始沸騰起來,呈現出人聲鼎沸的場面,象征落金落銀的盛旺景象。

侗族鼓樓民族建築(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11

圖 11 侗寨新建民居

(六)财門落成禮儀

财門,就是大門。大門疾成那犬也要舉行隆重儀式,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儀的舉行:木工師傅在大門裡面,外面有老壽星、财帛神、文曲星三星來敲門。等三星唱完後,衆人把柴火扛進柴門,送進大堂,象征“開門送财”。然後随同三星、師傅、東主一同共進茶席。

總的來說,侗族的建築文化特色從村寨的選址,到建築的選材與建築風格,都是該地區侗族同胞在曆史發展進程中與自然環境相适應的結果。不管是運用了漢族文化中的“風水”來選址,或者是為适應自然環境而采用的幹欄式建築,還是各種建築儀式,都蘊含着侗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寄托,同時也展現了侗族同胞們的生存智慧。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内容敬請期待下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