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金箔鍛造技藝,是中國傳統金箔業在南方的代表,宋元時期由北方中原移民傳入,至今已有近千年曆史。
金箔制作始于東晉,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齊、梁、陳,今南京龍潭地區是其發源地。随着大庾嶺古道的開通,金箔制作等技藝逐漸南傳。宋元時期,佛山金箔行業尚處于發展階段。明清時期,佛山金箔業已十分興盛。光緒《佛山忠義鄉志》卷六載:“金箔行,為本鄉有名出品,有青、赤二種,由本鄉或省城購買足金,隔以烏紙,用錘擊成箔,銷行内地各鄉各埠及港澳、石叻、新舊金山。歲出五六十萬圓,然自内地起釐稅,香港辟商埠,購者多赴港采辦。益以金價昂貴,銷場日減。大者曰行,約十家,小者曰館,二十餘家。堂名口口,會館在祖廟大街,雍正二年建,光緒乙巳年重修。”
1915年,佛山尚有黃允全等13家鋪号專事金箔制作。1955年,佛山政府将部分生産金箔、銀箔與銅箔的産品的私營及家庭手工業戶合營為“绉金廠”。1966年起,金箔被劃作封建迷信用品而停止生産和出口,绉金廠也于1969年被撤銷。1980年,佛山市绉金廠恢複了金箔生産,後又再度撤銷,工人轉行并入佛山工藝廠。1981年,佛山金箔行老鋪“昌盛号”的老藝人吳寶光,在家鄉南海羅村開辦了聯和金箔廠經營至今。
金箔系将金片包入烏金紙反複捶打而成,其鍛造過程包括黃金配比、化金條、淋帖、拉金條、錘帖、斬帖、沾金鍊子、打铠紙、烘爐、裝矽、烘镓生、打了細、放皮盤、切金箔等十餘道工序。在整個金箔鍛造過程當中,最困難也是最耗時的一個環節是錘金帖,需要人工連續十幾小時反複捶打才能完成。操作者的力度和捶打方向都需要極強的技術性,才能避免金片被捶打開裂。佛山金箔工藝精細、薄如蟬翼、光亮柔軟、輕如鴻毛,主要用于廟宇佛像、家具、石碑、石浮雕、木雕等的裝飾,此外金箔還具有藥用價值。
目前金箔鍛造技藝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