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的無厘頭搞笑片,林正英的系列的僵屍片,成龍的功夫喜劇片,周潤發的賭片,幾乎承包了我們的童年暑假。
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盡皆癫狂,盡皆過火。
在衆多武俠、槍戰片、賭片之中,林正英憑借一部《僵屍先生》,開啟了香港的“僵屍電影時代”。
林正英,這位被尊稱為“九叔”的演員,他是“國産僵屍片”的締造者,但同時也是終結者。
正所謂,糯米黃符今猶在,不見當年林正英。
幾乎每年都會有很多關于僵屍或者鬼片的國産片上映,或者以網絡形式上映,但是都無法超越林正英的僵屍影視作品。
比如今年三月份播出的網絡電影《一眉先生》,就是導演緻敬和“翻新”《僵屍先生》的一部作品。
雖然打得一手情懷牌,極力還原九叔當年風采,卻落得個慘淡的口碑,豆瓣評分僅3.6分。
僵屍題材影視飽受國人喜愛,但是難出佳片的現狀讓觀衆隻能反複重溫經典,或者将目光轉移到外國市場。
而從世界範圍來看,西方的喪屍文化已經滲透到各地,除了美國之外,韓國也是拍喪屍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比如美國我們最熟悉的《生化危機》系列,韓國的《釜山行》,都是電影票房上的佼佼者。
喪屍文化還推動了一系列文娛産業的發展,除了影視行業,還有網絡遊戲,網絡文學以及線下的鬼屋密室逃脫等産業。
但這裡就要探讨一個問題,中國的僵屍文化和西方的喪屍文化有什麼區别?表現在影視當中,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僵屍文化不同于喪屍文化
首先,“國産僵屍”和“西方喪屍”兩個起源不同。
西方喪屍源于非洲西部的巫毒教,據傳巫師能将人變成沒有意識地活死人,即會走路的死人。
而僵屍則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特産”。
僵屍源于明朝中葉,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數湘西趕屍,即将客死他鄉的屍體運回家鄉安葬。
趕屍的法師身着道袍,不打燈籠,敲擊小陰鑼,手搖攝魂鈴,屍體額頭貼黃紙符,跟着法師前行。
關于這一民間典故,央視出品的《探索集結号》欄目中曾講到過。
所以《僵屍先生》裡的僵屍都是一蹦一蹦的,原因就是趕屍過程中,屍體的衣袖中有兩根長竹穿過,長竹富有彈性,所以屍體會上下擺動。
從僵屍和喪屍兩者的扮相上來看,西方的喪屍往往衣衫褴褛、血肉模糊;
而中國的僵屍則穿戴整整齊齊,青面獠牙陰氣逼人。
有很多人不明白《僵屍先生》中的僵屍為何身着清朝服飾,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是當年香港的功夫片多設置在清末民初;
其二是清朝的官府服相較于其他朝代,更加簡單便宜,并且官服色調清冷,配合青面獠牙,更能增添詭谲的氣氛。
因此,說到中國的僵屍片,很多人腦子裡固定成像出來的,就是這種清朝的扮相。
如果說中國的僵屍文化本質是源于一種落葉歸根、死者安息、投胎轉世這樣的情結。
那麼西方的喪屍文化,則往往映照出人類的普遍焦慮:
對科學技術的焦慮、對宗教信仰的焦慮、對社會規則的焦慮、對戰争的焦慮、甚至是對人類在宇宙中孤獨處境的焦慮。
比如好萊塢末世喪屍片《我是傳奇》中,2012年,人類被不知名病毒感染,紐約成為一座空城,那些感染病毒而沒有死亡的人們,變成了喪屍在城中行亂。
可以看出,西方的喪屍片往往架構在天災人禍這種背景之下。
一部開創巅峰,也成終結
由于内地對于題材和尺度管控較嚴格,喪屍文化很難适應中國本土土壤。
而僵屍文化對于國人來講更得心應手,比如《盜墓筆記》《鬼吹燈》中,都不難見到僵屍文化的身影。
中國純正的僵屍片興起于林正英的《僵屍先生》,它堪稱僵屍片開山之作,但是出道即巅峰,後來一直難以被超越。
這部影片的精妙之處在于,它一方面開創了“靈幻片”這一全新類型,同時又融合了動作、搞笑等元素。
有人說,這部僵屍片,有功夫又有法術,是鬼片又是喜劇,見鬼怪更見人心。
林正英飾演的僵屍道長,不苟言笑愛的下面藏着不設防備的冷幽默,他的身後跟着幾個愛闖禍的倒黴徒弟,笑料百出。
所以,無論多麼瘆人的場景,中途也會有各種笑料幫觀衆緩解緊張的情緒。
無論是喪屍還是僵屍,都有自己緻命的弱點。
西方的喪屍,頭部是他們最緻命的弱點,但是不害怕陽光和火焰;
中國的僵屍害怕的東西挺多的,在《僵屍先生》中,九叔就用過墨線、糯米、桃木劍、銅錢劍、黃紙符、太極八卦鏡等道具對付過僵屍。
說來蹊跷,香港拍戲曆來敬奉鬼神,開機要切燒豬敬天地神佛保佑,拍攝期間切忌談鬼論神,以免惹禍上身。
當年拍《僵屍先生》時,一班主創在荒郊野外拍了一個多月,期間并無怪事。但放映後二十年間,卻有三人英年早逝。
“九叔”林正英去世時年僅45歲,搞笑無厘頭的“黃金綠葉”許冠英65歲在家離世。
“最美鬼後”王小鳳患上躁狂型抑郁症,最嚴重時還試圖殺掉老公。
然而時過境遷,有時候我們感慨香港電影的沒落,恐怕是因為這些優秀演員的離去造成的。
僵屍電影的輝煌也被他們帶走,不知道中國僵屍片還能否再次迎來春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