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李欣)
石首版“知音”傳說:“調弦亭”究竟是不是伯牙遇到鐘子期的地方
餘大中
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最早見于《列子·湯問》。後來,《呂氏春秋·本味》《史記·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荀子·勸學篇》等史料均有記載。
關于伯牙與鐘子期相遇的地點,有多種說法。石首版的“知音”傳說,認為“繡林十景”之一的“調弦亭”,是伯牙撫琴調弦遇到知音鐘子期的地方。“調弦亭”原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調關鎮西側荊江南大堤與八一大堤交彙處。
(作者:崔逢春)
伯牙,又作伯雅,出生于楚國郢都,是著名的琴師,被尊為“琴仙”。雖然衆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伯牙卻認為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所以,時時都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鐘子期,名徽,是一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扁擔、拿闆斧的樵夫。他就是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
一次,伯牙乘船從郢都沿長江東下,因為躱避風雨,船隻在石首調關附近臨時停泊。到了晚上,風歇雨停、江波蕩漾,皓月當空、天高地闊,伯牙面江而坐、撫琴而歌。此時,鐘子期恰好就在附近,全神貫注、傾心欣賞。
(攝影:李欣)
伯牙彈奏一曲意在高山的優美旋律,鐘子期興奮地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大吃一驚:“莫非他就是我的知音?”伯牙接着彈奏一曲意在流水的優雅旋律,鐘子期激動地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至此,伯牙認定這位聽者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知音。
于是,伯牙與鐘子期在長江之濱促膝長談、徹夜未眠,傾訴衷腸、相見恨晚,從此結為莫逆之交、生死之情,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談。
(作者:崔逢春)
後來,石首将此地命名為“調弦口”。傳說,鐘子期去世後,伯牙在他墳前将琴摔碎,斷裂的琴弦成為“調弦河”,“調弦口”就是長江流向“調弦河”的發端之處。
早在宋朝,人們就在這裡修建“調弦亭”,用以紀念伯牙和鐘子期,并成為“繡林十景”之一。
(攝影:李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