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李連傑憑借着《少林寺》紅遍中國,可以說這一年應該沒有人不認識他了,按照當時的電影價格1毛錢一張,票房達到了1.6億人民币,可以算出觀影人次也達到了16億人次。
可能很多人不禁要問,那時候中國總人口才不到10億,哪裡來的16億人觀看電影。其實這是有可能的,那時候的電影事業其實不比現在差,幾乎每個鄉鎮都有電影院,記得小時候鎮裡也有家電影院,但是後來拆掉了,現在要看電影隻有市裡面才能看得到。而那時候除去老人和小孩至少應該有5億人去觀看這部電影,而且都是至少觀看2遍以上,多的有人觀看了10幾遍,主要是因為當時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或者一些其他新聞資訊,看電影變成了最好的消遣。所以才能在那個年代創造出1.6億元的票房紀錄。
那當時的1.6億票房紀錄相當于現在的多少票房呢?很多人說其實也很簡單,那時候的票價是1毛,而現在電影的人均票價在30元左右,漲了300倍,結果也就出來了1.6億*300=480億人民币。其實按照這個思路是不太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直接用1982年到現在電影票價的漲幅來計算,一張電影票體現不出通貨膨脹的系數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82年中國的人均年工資在798元,那時候我父親在供銷社上班,每個月工資38元,可以養活一家老小,而現在3800隻能養活自己,消費的通脹可見一斑。
而從物價來對比的話,1982年一斤豬肉在0.73元,現在一斤豬肉10元左右,漲了13.69倍。而1982年全年黃金平均價格在376美元/盎司,而現在黃金價格在1300元/盎司左右,漲了3.45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單純從電影票價的漲幅來計算是不正确的。
我們以通脹率來計算看看這是從1980年到2016年的通脹率表:
按照官方公布的37年下來平均通脹率在5.17%,那時候的1毛錢就相當于0.1*(1 5.17%)*37=3.89元,也就是說漲幅38.9倍,那麼按照現在的人均票價30元計算,就相當于現在123.2億的票房。但是我想說這個也是不準确的,因為實際的通脹率會比公布的通脹率來的高一點,我們以實際通脹率8%來計算,那麼那時候的1毛錢就相當于0.1*(1 8%)*37=4元錢。按照這個來計算就相當于今天的120億票房。
120億的票房紀錄也遠遠超過了現在戰狼2的票房紀錄,當然如果要細算的話可能還不止,因為當時票價也不是固定的,早上的場次可能就5分錢,下午和晚上的場次可能要1.5元,而且那時候很多單位都有免費的福利票所以總的應該會在130億票房左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