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區,有個村莊名叫蒲家莊。
這座外表看上去極為普通的村莊,卻因為一部小說而名揚天下,這裡就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的出生地。
三百多年前,蒲松齡在這片土地上,将自己精心寫作的小說結集定名為《聊齋志異》,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的一座永恒豐碑,為後世人所稱道。
聊齋不但被公認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而且作者蒲松齡還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高開低走的早年蒲松齡相比小說《聊齋志異》,蒲松齡本人的經曆也許更為曲折精彩。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出生于明朝末年。
蒲松齡自幼聰明好學,十九歲時便拿到縣、府、道的三個考試第一,可謂是少年得志的典範。本以為從此可以青雲直上,但事與願違,之後蒲松齡屢試不第。
命運是很玄的東西,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會得到回報,這一點在蒲松齡身上再合适不過。
蒲松齡活到76歲,一直考到71歲,才勉強得了個歲貢生,也不是中舉,就是個選送國子監的進修名額。蒲松齡一輩子都在科舉考試的路上艱難地走着,可是卻一直沒有成功。
長期窮困潦倒的蒲松齡,平日裡以耕田為生、教書為業,在一次次科舉考試铩羽而歸之後,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學創作上。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蒲松齡從小就愛好收集鬼故事,待到年紀稍大,便把聽過的奇聞異事記錄整理,經過潤色加工,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震铄古今、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巨著《聊齋志異》。
一個人年過半百,經曆了高開低走的幾十年,還能保持堅定的信念,是一件很不平凡的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則對聯是蒲松齡用來激勵自己發奮讀書和創作所寫。
蒲松齡在“失之東隅”後,最終能“收之桑榆”,靠的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博覽群書,筆耕不辍,正是這種堅韌和執着,造就了蒲松齡最終的成功。
所以,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再堅持一下,沒準就是撥雲見日的時候。
蒲松齡故居
現在的蒲松齡故居是在原址的基礎上修建的,整座建築由六個小院、七個展室組成,是典型的明清時期北方農家建築風格,以聊齋為主線,向外輻射,錯落有緻;山石水池,相映成趣。
既保持了曆史風貌,又獨具地方特色,每年都有全國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們懷着各種心情來此參觀憑吊。
參觀完蒲松齡故居,在門口的書法店遇到了蒲松齡的十一代孫,但他的名字忘記了。據說,如今在蒲家莊的蒲松齡後人有400多人,如果蒲松齡泉下有知,一定會感到十分欣慰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