喈喈雞鳴:《詩經》裡的雞
文丨許慶江
雞是十二生肖之一,屬吉祥之物,具有文、武、勇、仁、信等五德。《韓詩外傳》載田饒對魯哀公說:“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不過,雖然有此五德,但雞還是不受待見,比不上天上高飛的鴻鹄。田饒質問道:“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則以其所從來者近也。”物往往以稀為貴。說白了,是因為雞離我們很近,很常見。我們不光煮(瀹)雞,還吃雞蛋,是我們重要的食物來源。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路落單了,一時找不到孔子。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孟浩然過訪故人的村莊,“故人具雞黍”,盛情款待。雞非常适合招待客人。雞之用,可謂大矣哉!
這是思婦的口吻寫的詩,“君子”就是在外長期服役而不得回家的丈夫。其主題就是妻子思念丈夫,不知道丈夫何時能夠回家。按照毛傳的解釋,這首詩是刺平王,平王統治時期男子在外超期服役,人為制造了夫妻别離的悲劇,詩人委婉地将批判的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
這種闡釋是可信的,但卻是借助一位普通的思婦表達出來的,而這位思婦,又是借助雞和牛羊表達出來的。雞和牛羊,到了傍晚,尚且會按時回來,而服役的丈夫,卻不知道何時能回來。用鄭玄的話來說,就是“畜産出入尚使有期節,至于行役者,乃反不也”。
詩人對雞的生活習性,觀察得非常仔細。在古代農耕時代,雞是重要的家禽。白天是散養的,晚上會自己回來。但雞也需要一個栖身之地,我們的先輩們,因陋就簡,在牆壁下鑿了一個洞,這就是“塒”,也就是雞窠了。用我們老家進賢的話說,就叫“雞囚”。先民的牆壁,大概是土牆,泥漿摻和幹草,一層一層夯成的,牆體非常厚,也足夠堅固。這樣的“雞囚”,對于雞來說,應該是安全而舒适的。當然,還有更為簡陋的,連“囚”都算不上,直接就是木樁——“桀”。雞本來就是由鳥馴化而來的,适宜栖息于木樁上,對于雞來說,“桀”也是舒适而安全的,可以避開黃鼠狼,還可以遠離地面的潮濕。
雞和牛羊按時回來,除了和在外的丈夫不能按時回來形成對比,還透露一個信息,那就是意味着太陽下山,馬上就要夜深人靜了。在信息化的今日,我們很難想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在那個田園時代,天變黑,意味着家庭逐漸變得寂靜,正所謂“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雖然雞在白天是熱鬧的,夜晚卻是非常安靜的。在田園村莊裡,雞的鳴叫,常常襯托出田園的安靜。陶淵明說“雞鳴桑樹颠”,那一定是白天的雞。雖然孟嘗君的門客可以假裝雞鳴而欺騙雞,使得雞錯誤地報曉,但雞對光線明暗的欺騙性卻仿佛具有免疫能力,即使白天很暗,它們照常鳴叫。隻有真的到了晚上,雞才安靜下來。《鄭風·風雨》雲: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潇潇,雞鳴膠膠。
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這說的就是即使刮風下雨,白天因此變得很暗,仿佛夜晚,但雞照常“喈喈”“膠膠”地鳴叫不止。此詩的主旨,毛傳說:“《風雨》,思君子也。”亦是可信的。陰雨之天,白晝如夜,雞鳴不已,亦能引人情絲。但見到君子之後,忐忑的心也平和(夷)了,心病也痊愈(瘳)了,眉頭緊鎖轉變為眉開眼笑(喜)了。此時,任他風雨和雞鳴。
然而,夜晚的雞一般就不會再鳴叫,夜幕降臨了。就在這樣寂靜的夜晚,最容易撩動思婦的情絲。雞都睡了,牛羊也歸圈了,唯獨思婦還醒着。思念一個人,我們常常說朝思暮想,《君子于役》給我們截取的是“雞栖于埘”和“雞栖于桀”的那一刻,妻子深深思念在外的丈夫:他什麼時候能回來?他不會挨餓受渴吧?
農耕時代,丈夫如果在外服役,妻子的勞作強度就會陡然增加,裡裡外外,都要靠女人來支撐,這已經不是“婦女能頂半邊天”所能概括的了,她被迫獨自撐起整個家。“思君令人老”,但生活總歸要繼續。當所有的生活重擔都壓在女人的肩頭時,她還能有思念丈夫的心情嗎?生活重壓之下,已經容不得思婦有閑暇去思念丈夫,這是多愁善感的貴婦們所不能理解的。在白天,詩中的思婦整個心思都耗在了辛苦的勞作上。但是,一天的勞作結束之後,就情不自禁地會思念起丈夫了。
因此,“雞栖于埘”和“雞栖于桀”,不僅意味着太陽下山,還意味着一天勞作的結束。雖然當時的雞還是散養,但終歸是輔助性的。雞們外出覓食,常常不能果腹,還需要給它們抛灑一些谷子。因此,每到快要下山時,雞們都會準時回來,靜靜等候主人抛灑食物。也許在所有的家務中,給雞們抛灑晚餐,這算是最後一道工序了。忙完這道工序,一切就安靜了,确切地說,是肉體上的安靜,在思婦的内心身處,卻開始波瀾起伏了。雞歸囚,牛羊歸圈,一天的活忙完了,而思念卻不可遏止地升騰起來:我所思念的“君子”啊,你什麼時候能回來啊?我怎麼才能做到不去思念你?你不會挨餓受渴吧?
人們很早就借助雞的特性來判斷時間,更為人所熟知的是,雞具有報曉的功能。所謂“犬守夜,雞司晨”。報曉亦即“司晨”,這自然是例由公雞承擔,所謂“雄雞一唱天下白”。母雞也會鳴叫,通常是下過蛋之後,發出咯咯哒的聲音。而早晨鳴叫的雞,則必是公雞。如果母雞司晨,就會被視為不祥之兆。《尚書·牧誓》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孔傳:“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
在《詩經》中,《齊風·雞鳴》和《鄭風·女曰雞鳴》都描寫了女子催促丈夫早起,說的都是雞鳴了,該起床了。盡管雞報曉的時間很粗略,甚至有時還會被孟嘗君的門客給欺騙,但對于農耕時代來說,其報曉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人們相信雞,就如今日我們相信時鐘一樣。《齊風·雞鳴》雲: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
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這首詩其實是對話體的詩歌,凡三章。古人沒有标點符号,如果不嫌繁瑣,可以如下标點: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
——“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開篇便是女子叫醒賴床的男子:“雞都鳴叫了,朝廷滿朝官員都到了。”按照毛傳的解釋,這是諷刺齊哀公“荒淫怠慢”。從“朝既盈矣”來看,所諷刺的男子應該是國君,而非一般的臣工。雞都叫了,可以确信天已經亮了。因為尚在半睡半醒中,無心辨别窗外的光線,于是依靠雞的叫聲來推斷早晚。當女子告誡雞鳴天亮之時,男子非常狡猾地說:“這不是雞鳴聲,是蒼蠅發出的聲音。”任何聽過雞鳴和蒼蠅聲的,我想都不會将二者混淆起來。女子無奈,隻好再次提醒,這次不是說雞鳴了,而是直接告訴男子:“東方已經明亮,太陽即将升起,為時不早了。趕緊上朝吧,滿朝官員都齊了。”有了這“二重證據”,按理說男子應該不會再耍賴了。可是,無論如何,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男子居然回答說:“并不是東方明亮,那是月光正亮。也不是雞鳴,那是飛蟲的‘薨薨’聲。我甘願和你共同進入美好的夢鄉。”問題的關鍵來了,男子不願上朝,可是最後女子要承擔連帶責任。女子哀求道:“你上朝之後再回來吧!不要讓我讨人嫌啊。”——諸位看官,男子賴床,衆人卻要責備女子。所以,毛傳還說:“《雞鳴》,思賢妃也。”這是有道理的。古今同此理,賢良的妻子,會讓丈夫勤勤勉勉,努力工作,而不是成日纏綿悱恻在床頭。大丈夫有聞雞起舞之壯志,方可乘長風而破大浪。
《鄭風•女曰雞鳴》與《齊風·雞鳴》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對話體,也是以雞鳴開篇的,其首章雲: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将翺将翔,弋凫與雁。
但這首詩,其詩旨衆說紛纭。毛傳雲:“《女曰雞鳴》,刺不悅德也,陳古義以刺今不悅德而好色也。”毛傳喜以美刺說詩。此詩即所謂美古以刺今也。不過,這首詩即使有所謂的譏刺效果,也是通過“美古”,即通過贊美古代淳樸之風而達到的。這首詩的開篇手法和對話體形式雖然與《雞鳴》一緻,但詩旨卻大異其趣。《女曰雞鳴》中,女子說“雞鳴”,男子(士)立即說“天快亮了(昧旦)”,這種和諧的一唱一和,與《雞鳴》中男子拙劣地尋找借口要賴床,可謂形成了鮮明對比。值得注意的是,在《詩經》那個時代,百姓除了家裡養雞,還會“弋凫與雁”,即繳射野鴨和大雁,可以作為雞的補充。
總之,《詩經》裡的雞,非常生活化,仿佛就在我們身邊,不經意間,你或許就可能聽到雞鳴。這些雞與我們息息相關,盡管《韓詩外傳》裡田饒狠狠地誇贊了雞所具有的五德,但我們卻又很難說雞有什麼特别的象征意謂。從《詩經》“雞栖于埘”,到陶淵明“雞鳴桑樹颠”,再到孟浩然“故人具雞黍”,再到二十一世紀第二個雞年,盡管穿越兩千多年,雞還是華夏雞,不是高盧雄雞,也不是美洲火雞,也斷然不是流水線盡頭麥當勞和肯德基的chicken.
本文作者:許慶江
許慶江,文學博士,任職于中華書局古典文學編輯室。
主持人:謝琰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生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公衆号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林丹丹 畢铮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特别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衆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