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課内必背古詩詞

課内必背古詩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20:15:03

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古詩課》這本書裡對這首詩沒有做過多的文學常識和曆史背景介紹,直接開始逐字逐句地解釋,在解釋中充分體現史傑鵬老師作為文學博士的字詞功底。

課内必背古詩詞(10分鐘古詩課3)1

(1)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開篇是一個簡單的生活場景。詩歌裡用生活中的小場景開篇,能夠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讓人一下子進入詩歌創設的環境中。

這裡的“葵”是一種蔬菜。古時候蔬菜很少,普通人一般隻有葵菜吃。用書裡的話說就是,“從《詩經》産生的西周時代就開始吃了,吃到漢代,已經吃了上千年”。《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

書裡解釋《詩經》裡這一句,提到當時的人不僅吃豆子(菽),還吃豆子的葉子(藿)。因為藿是普通人吃的,所以當時普通人叫“藿食者”,貴族叫“肉食者”。

我立刻想到《曹刿論戰》裡面的曹刿和鄉人說的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當時課文下面的注釋說“肉食者”是古今異義詞,古文中表示當權者。今天再看到與之相對的“藿食者”,便感覺印象加深了。

青青的葵菜葉子上沾了露珠,這露珠在太陽升起之後就會幹了。這裡的露珠是詩裡第一個轉瞬即逝的美好意象。

“晞”就是“幹”。書中介紹道:“‘晞’是‘曬’的方言寫法,在漢代,陝西、山西一帶的人,把曬東西稱為曬;山東、北京一帶的人,把曬東西稱為晞。在那時,它們的讀音比較近。”

(2)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這兩句從郁郁蔥蔥的葵菜聯想到了生機盎然的春天。

德是恩德。澤本義是指水或水草積聚的低窪的地方,後引申指土壤中的水分,又引申指雨露,因雨水能滋養萬物,由此引申出恩澤、恩惠。

書裡說“陽春”是春天的太陽。我覺得這個解釋不一定正确。因為春夏屬陽,“陽春”也許就是指春天,此時陽光雨露正好,萬物因此欣欣向榮。

“陽春布德澤”,其實講了大自然的恩惠。萬物生長所需的陽光雨露,都是大自然的恩賜,大自然慷慨地贈予我們。

我想到我很久以前隻讀了兩篇的《資治通鑒》,裡面對三皇的解釋是“德冒天下謂之皇”,德行足以冒覆天下的人才能被稱為皇,此時他們的德行堪比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最初人們對“德行”的标準就來源于大自然。

課内必背古詩詞(10分鐘古詩課3)2

(3)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漢樂府裡常有這樣的憂愁。面對美好的事物,人們在欣賞和享受之餘,總是恐懼它的消失。我記得林黛玉不合群的一點就在于她在宴會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宴會散去的孤獨。其實這是人之常情,隻是很多人在享受宴會快樂的時候會下意識不去想這個恐懼,而林黛玉則太過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在春光正好的時候,看着欣欣向榮的萬物,免不了為秋天時候萬物凋敝而感到悲傷,為秋天終将到來而惶恐。

書裡對“節”的解釋挺有意思的。“節”最初的意思是“竹節”,似乎古代人認為,四季氣候的分明,就像竹節一樣清晰,所以把“季”和“節”當一回事。

很多書裡都把“焜黃”解釋成“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但是《古詩課》一書裡并不認同這種解釋。

史傑鵬老師認為,“焜黃”應該是“焜煌”。“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裡面說:‘焜,煌也。’就是熠熠生輝的樣子。這樣的解釋,放在句子裡就好理解了,詩句是說‘熠熠生輝的花和葉子,也日漸衰落了’。”

我覺得史傑鵬老師的解釋挺有道理的。

(4)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第三個美好的、轉瞬即逝的意象出現了。

百川東到海,這個河流的流向是由于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一去不回頭。這個意象在很多文學作品裡都會用到,用來說明時光易逝,青春不再,說不定就是這首《長歌行》開了好頭?

然後蘇轼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其實這一句也是讓人珍惜時光的,不過不是讓人珍惜少年時,而是讓人在年紀大了之後也不要自暴自棄,因為每一寸光陰都是寶貴的,都值得珍惜。

課内必背古詩詞(10分鐘古詩課3)3

(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前面用露珠、春天和河流三個意象,暗喻時光易逝,青春時光一旦過去就不會再重來。最後一句把主題直截了當地點出來,告誡年輕人,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要不然老了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最後一句“詩眼”的出現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前面鋪墊之後自然的呈現。感覺有點像老人家在提點後輩,用不急不緩的語氣,娓娓道來。

讀完全詩,“我們可以看到漢代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況”。

漢代人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他們欣賞美,也從中得到人生啟示。他們害怕青春逝去,但這種害怕帶給他們的不是悲觀哀歎,而是珍惜當下,努力奮鬥的積極進取。這可能就是盛世之象吧。

我忘了呂思勉的《中國通史》裡怎麼說的,依稀的印象是說,漢代的時候,人們還有那種野蠻的生機勃勃的生氣,就是那種尚武的、不畏懼一切的生氣。後來在漢武帝不斷地出兵匈奴中,這種生氣被濫用了,消耗了,再到以後的朝代,便完全沒有了。

我也忘記呂思勉先生得出這個結論的論據是什麼了,但是确實隐約有這個感覺的。一開始有點“野蠻”的狀态,其實是最生機勃勃的,後來文化和制度不斷完善,人們越自诩文明,其實越受到束縛,越遠離自然的美好了。

課内必背古詩詞(10分鐘古詩課3)4

課内必背古詩詞(10分鐘古詩課3)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