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老師,寫作文的基礎必須是大量閱讀嗎?
寫作與閱讀相比,肯定閱讀多,寫作少。說要大量閱讀,含着“量變到質變”的意思,含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但現實往往是這樣的——讀書很多,寫作還是沒寫好。而且,讀過了差不多也忘了。但我們有一個很有效的安慰理由:昨天吃過的飯,對今天的你沒有用嗎?當然有用啊。昨天看過的書就是昨天吃過的飯。
再說了,到底多少閱讀量才算大量呢?不同的人所能承受的“大量”也是不一樣的吧?我個人不建議大量閱讀,因為書是讀不完的,而且孩子閱讀的時間也有限,甚至是極其有限;我建議适量閱讀、有效閱讀、質量閱讀,真的把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讀懂讀透讀出自己。從閱讀中讀出一把把尺子來,能拿來衡量;讀出塊塊磚頭來,能搭一個結構出來。閱讀是要舉一反三的。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要把閱讀變成做試卷的閱讀。一次性把一千斤糧食挑回家,會壓死的;一次挑一百斤,十次就一千斤了,要持之以恒,階段性目标彙集成大目标。
閱讀與寫作是兩條腿。閱讀指向寫作,要從閱讀中習得作家是怎麼寫作的,這樣的閱讀才能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但學生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要家長和老師來指導閱讀。不懂不要瞎指導,保持距離為好。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書裡有一個更廣闊的時空、更豐富的世界,讀得多一點,見多識廣一點,聊天的時候有點談資或有助于吹牛皮。我們多滿足于此,不求甚解,很少問為什麼。所以一般學生也隻看個故事情節,好看或不好看而已,說不出其他來,更不要說文字背後的東西。
比如,鄭振铎散文《海燕》裡的一句話: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積伶積俐,加上一雙剪刀似的尾巴,一對勁俊輕快的翅膀,湊成了那樣可愛的活潑的一隻小燕子。——這裡就有寫作方法,學生能看出多少?
比如,林格倫童話《長襪子皮皮》裡的一句話:過了一會兒,她又走回來了。她是倒着往回走的。這樣走回家就省得轉彎了。——這裡也有寫作方法,學生又能看出多少?
◆發現很多家中的閱讀都是無效閱讀,孩子隻記得搞笑的情節和滑稽的字眼,很多詞句的意義并不理解。 ◆我們家隻看搞笑漫畫,其它一律不看。
好的漫畫也是很好的作品啊,實在也有益于寫作。那是小孩子的天性,改變不了的。順應天性,适當引導,不以大人标準衡量小孩子。我們都做過小孩子的,但長大後忘記了。就像蝌蚪變成了青蛙,青蛙說蝌蚪真傻。
家長要理解一點:為小孩子考慮和站在小孩子的角度考慮,是不一樣的。就像,為客戶考慮和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就是談判——你想要的,他不給你;他想要的,你不給他。這個談判就出不了結果。
一堆木制的桌子上的書
◆不記得好詞好句,所以寫作一直沒進步!寫一篇作文之前,沒有好詞好句;一篇作文寫好了,這篇作文裡可能有好詞好句。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罵你“王八蛋”,你聽了肯定不高興。走在街上,你的包被偷走了,我和你一起罵小偷“王八蛋”,罵得很通氣。——那“王八蛋”是好詞還是壞詞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