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江芸涵
近日,西南民族大學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态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研究人員在《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葉片水分含量對全球葉片特征關系的貢獻”(Leaf water content contributes to global leaf trait relationship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基于生态代謝理論模型,闡明了植物葉片含水量在葉經濟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揭示了全球尺度上葉片含水量和環境溫度對葉片功能性狀的定量影響,有助于我們理解和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葉功能性狀的影響,對于在大尺度上探究植物與環境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西南民族大學王志強副研究員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學為第一單位,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黃恒博士後為通訊作者,合作者還包括清華大學王焓教授等。
《自然 通訊》作為《自然》子刊,是國際頂級期刊,影響因子17.7,發表内容涉及自然科學的中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環境、醫學等各衆多領域。
王志強
葉片含水量的研究長期被忽視
論文第一作者王志強,是西南民族大學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态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副研究員,主要開展植物功能性狀和養分循環及分配的研究。近3年,在生态學、林學、土壤學等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
王志強在野外收集植物和土壤樣品。
為什麼要研究植物葉片含水量?王志強告訴記者,葉片含水量在葉片的生理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參與植物幾乎所有的生理過程,對植物的生存、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王志強進一步解釋說,通過植物葉片功能性狀探讨物種分布格局、生長策略和存活機制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适應,是近年來生态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葉片含水量在葉溫調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進一步影響葉碳同化作用等一系列類生态學過程。然而,關于葉片含水量在葉功能性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相關性的内在機制,在科學研究中卻長期被忽視。“葉片烘幹後去除水分的葉幹物質含量數據是科研工作者在葉片功能性狀研究中慣用的一個指标,而葉片的含水量研究卻很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最難的是數據的收集和模型的構建
葉片含水量的研究雖然是兩年半前才啟動,但是王志強這些年已經積累了對植物功能性狀研究的紮實基礎。此次研究中,大量的數據收集、運用和分析是該研究的主導方式。
王志強介紹說,首先,基于生态代謝理論和米氏方程構建數學模型,他們構建了一個可以量化葉片含水量與其它葉功能性狀關系的模型,推導了葉片含水量跟葉功能性狀的關系,并模拟了葉片含水量影響葉功能性狀的内在機制。
随後,他們收集了全球3427種植物的6個葉功能性狀數據,包括比葉面積、葉幹重、葉鮮重、光合速率以及氮、磷元素含量,利用這些數據對模型的有效性進行驗證。他們發現,葉片含水量與單位質量光合速率和比葉面積之間具有普适性的非線性相關關系。研究也發現,相比葉片氮含量和磷含量,葉片水分質量能夠更好地預測葉光合速率及葉面積。
葉片含水量和葉片光合速率、比葉面積的量化關系。
“在研究過程中,最難的就是數據的收集和模型的構建,數據這塊主要還是通過努力搜集,有些數據是給國内外的研究者發郵件,前前後後有幾十封,問他們是否願意分享數據。模型構建是不斷地和文章的國内外合作者反複地發郵件讨論,确定最終的模型。”王志強說,該論文從最開始提出想法到發表,是所有作者共同努力和付出的成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