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是旅遊大省,更是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200萬年前藍田猿人在這裡繁衍。5000年前,華胥氏在這裡定居,生伏羲和女娲,是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譽稱為“人祖”,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母體 ,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始祖母” 。周、秦、漢、唐,中國曆史上最為鼎盛和偉大的朝代都在這裡定都,然而一旦王朝離開陝西這塊土地,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成了苦難史。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陝西有哪些美景點吧!
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五嶽之一,位于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中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抟、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1982年,華山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華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1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岩及片麻狀花崗岩。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着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岩。
從新生代燕山期約7000萬年以前,華山山脈的地殼繼續上升,而渭河地帶相反向下凹陷。這種内動力地殼作用,時快時慢,時斷時續,顯現出東西一線上并列着許多平整的三角形或梯形面,形成了秦嶺北麓的大斷層。這些大緻平行的東西向斷層,将山地割切成若幹長條形斷塊。斷塊在彼此相互上升下降活動中,多呈北翹、南俯的嶺谷相間的地形。同時,也出現了許多與東西向斜交的斷層,使原長條形斷塊被切成多段。各段地發生前後錯動,形成複雜運動。加之雨水、陽光、冰凍、流水等各種外力作用的相互影響,花崗岩才直接露出空間。
華山花崗岩有較多而明顯的以北20度向西走的節理和斷層。其他的還有南北走向,北30度西向的、北10度東向的、北50度東向的。此外還有近乎水平之大小縱橫的斷層和節理,将完整的花崗岩體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岩塊,在縱橫河流的切割活動中,風化剝蝕形成了一座峻秀的山峰和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岩石。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唯識宗”(又稱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已有1350餘年曆史。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内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創建慈恩寺。玄奘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成為唯識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親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内外佛教界的重視。1961年3月4日,大慈恩寺大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初,大慈恩寺被評為首批全國4A級旅遊景區。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16年5月14日,世界上現存唯一一株玄奘手植的娑羅樹子樹,經多年培育,成功移植到西安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國立譯經院,也是規模最大的寺院,占當時晉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間(包括翻經院),重樓複殿、雲閣、蟬房并有塑像,十分壯觀,是唐長安城最宏偉壯麗的寺院。現存寺院面積僅是當時的一個西塔院,其餘早已蕩然無存。
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産,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内。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别,俑作為古代墓葬的一種陪葬品而出現,]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内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内用夯土填實,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司馬遷墓
司馬遷墓和祠(位于陝西省韓城市南鄉芝川鎮南的高崗上,始建于西晉永嘉三年(310年),占地4.5萬平方米。司馬遷祠共分四個高台,各台之間由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共九十九級。每座台前立有一個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後一台是司馬遷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6年)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漢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1982年,司馬遷墓和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祠共分四個高台,各台之間由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共九十九級。每座台前立有一個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書“高山仰止”四個字,第二坊上書“龍門才子故裡”六個字,第三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個字。最後一台是司馬遷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漢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祠廟的第三台上有獻殿和寝宮,内祀司馬遷的塑像。塑像方臉長須,雙眉入鬓。殿宇和山門都是宋代的建築結構。祠内還保存有許多曆代名人墨客憑吊題詠的碑石。
司馬遷墓位于司馬遷祠院後,經西晉、宋、金、元、清五次修葺。墓系磚砌,呈圓形,高2.15米,周長13.19米。墓壁周圍嵌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16幅,墓頂古柏一株,樹分五枝,稱“五子登科柏”。墓前豎立着一塊石碑,上刻“漢太史司馬公墓”,為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題書。
三元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于陝西三原縣東渠岸街中部,與龍橋中學相鄰,總建築面積13390平方米。三原城隍廟,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衆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有600多年曆史,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原城隍廟,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曆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道教建築之一,位于陝西省三原縣東大街,總建築面積13390平方米。創建于明朝(1368-1644年)初期的1375年,距今有6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建築群之一,現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