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于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跟戰鬥機一樣,根據生産年代和技術水平,坦克也被分為三代。從一次大戰出現坦克到二次大戰中期,主流的坦克類型被稱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戰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稱為第二代坦克;20世紀60年代後研制的坦克被稱為第三代坦克(各國按照坦克的用途将其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
早期
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别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别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鬥全重7~28噸,功率比重量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配備機槍及小口徑火炮,多進行追擊及長距離偵察任務,但裝甲較步兵坦克弱得多。
由于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産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為低下,其火力主要用于殲滅有生力量,裝甲隻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颠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隻能用于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随着坦克技術的提升,并伴随着坦克作戰思路的改變,世界陸軍開始了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以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為主要代表,德國将軍古德裡安則是機械化作戰思想及戰術的創始人。
中期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制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德國坦克在二戰時的虎1坦克擁有火力強大的88毫米KwK36L/56戰車炮(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令盟軍坦克無法招架。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德軍的魏特曼上尉駕駛虎式坦克擊毀了英軍25輛坦克、14輛半履帶車和14輛布倫通用載具。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見一斑。
現代
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鬥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越野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征的戰鬥坦克,即主戰坦克。
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于坦克的設計和制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适應現代戰争要求。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越野和防護性能。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和越野性能和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複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鬥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來越重視采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争中仍将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現在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研制的,這些坦克的戰鬥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裡每小時,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72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105-155毫米口徑加農炮,直射距離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
射速每分鐘7-10發,彈藥基數為42-65發。通常采用複合裝甲或貧鈾裝甲,部分還可以披挂外挂式反應裝甲,并多數裝備了導航系統、敵我識别系統、夜戰系統,以及三防系統(防核/防化學/防生物)。主要技術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藥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杆式獨立懸挂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拟式彈道計算機。T-62主戰坦克開始采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态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并采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抛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挂裝置。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越野和防護性能的關系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主戰坦克偏重于提高越野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于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行走和防護性能。戰後至20世紀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制造了新一代坦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